受到丹娜絲颱風影響,高雄近期新增6例本土類鼻疽確診病例,且已有2人因病併發重症不治。衛福部疾管署今(22)日指出,這些個案多在風災過後1個月內發病,提醒民眾留意自身健康,特別是高風險族群若出現症狀,務必盡速就醫並主動告知是否曾接觸過土壤或汙水。
依據疾管署公布的資料,這6名新增個案皆居住於高雄市,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之間,發病時間集中在7月9日至13日之間。多數患者本身罹患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與肝病等,其中2人有接觸汙水與汙泥的紀錄。臨床症狀以發燒、畏寒、咳嗽與呼吸困難為主,目前已有2人因肺炎與敗血症過世,其餘4人仍在住院治療中。
持續更新:高醫大董事長不倫戀案外案 女方涉違法醫美害醫院被罰
疾管署指出,截至2025年7月21日,全台累計27例本土類鼻疽確診個案,其中2人死亡,創下歷年同期新高。依年齡分布,以65歲以上為最大宗,共18人;其次為50至64歲年齡層,有7人。地區分布則以高雄市最多,占22例,其次為台中市4例與屏東縣1例,而最新通報的6例皆發病於丹娜絲颱風過後。
針對此次疫情,疾管署提醒,大量降雨與強風吹襲會導致土壤中的類鼻疽桿菌擴散至地表,不僅提高直接接觸傳染風險,也可能因吸入細菌而造成感染。疾管署強調,「颱風過後1個月內為高風險期,確診個案容易增加,請民眾加強警覺」。
特別是患有糖尿病、肝病、腎病、肺病、癌症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更屬重症高風險族群,一旦感染,病情可能迅速惡化。疾管署呼籲這類民眾若出現發燒、咳嗽、胸痛或呼吸困難等症狀,應立即就醫,並告知是否曾接觸過汙泥、汙水或淹水區域,以協助醫師正確診斷。
根據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發,潛伏期平均約為9天,但也可能短至數小時,長則可達21天。病原菌普遍存在於土壤、水池與積水環境中,感染途徑以皮膚傷口接觸受汙染水土為主,但吸入也可能致病。
症狀表現差異極大,輕者無明顯不適,重則可能出現高燒、頭痛、腫痛、潰瘍、咳血、胸痛、淋巴腫大等,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引發肺炎、皮膚膿瘍、腦炎與敗血症等嚴重併發症。疾管署提醒,「務必及早採取正確抗生素治療,才能降低重症與死亡風險」。
另針對臨床處置建議,疾管署強調,醫師在診療疑似個案時,應即刻評估病情,必要時給予抗生素,並於24小時內完成通報與檢體採集送驗,以利地方衛生單位後續掌握與防治。
疾管署呼籲各界持續落實防颱後的清潔消毒工作,避免接觸積水與淤泥,若無防護設備,應避免赤腳行走於災後淹水區域。疾管署也強調會持續監測全國病例動態,並依風災後發展滾動修正應變作為。

疾管署提醒,大量降雨與強風吹襲會導致土壤中的類鼻疽桿菌擴散至地表,不僅提高直接接觸傳染風險,也可能因吸入細菌而造成感染。 圖:疾管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