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先進製造鏈」論壇上,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與阿里雲創始人王堅進行了一場長達 20 分鐘的「爐邊談話」。黃仁勳直言,雖然人工智慧已能解決數學、推理、程式設計等問題,甚至能自行編碼,但「因此就不需要學習這些知識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他強調,批判性思考與第一原理思維仍是人類獨有且不可或缺的能力。
黃仁勳建議年輕人要繼續學習數學、邏輯推理與電腦編程,「即使 AI 能做這些,你也應該理解它,知道它是怎麼運作的。」他指出,未來的 AI 時代需要人類能夠和 AI 互動,準確描述問題,並判斷 AI 給出的解答是否正確,「要有辨析與深度思考的能力,這是一個新的思維體系。」
延燒焦點:邀日拆解「霹靂-15E」遭報復! 巴基斯坦找中「共同研究」印度被擊落導彈
論壇中,兩人深入探討 AI 基礎技術的巨大變革,從深度學習、生成式 AI 到邁向實體世界的物理 AI。黃仁勳指出,自 2012 年深度學習大爆炸以來,AI 的認知能力已逐步超越人類,尤其在語音、語言理解與電腦視覺領域都已達到人類水準。如今,AI 更進一步發展為能夠「推理、分解問題、跨模態轉換」的生成式 AI,未來將進一步進入機器人與實體智能階段。
他表示,AI 的進步仰賴強大的算力支持,而開源模式正是加速創新的核心。他舉例,中國研究者在開源 AI 領域貢獻甚多,包括 DeepSeek、阿里雲 AI 產品與推理模型 Kimi 等,均對全球 AI 發展有深遠影響。他強調:「開源工程是全球智慧的彙聚,對整個生態系統都有益。」

針對 AI 算力背後的硬體技術,黃仁勳指出,以矽技術為基礎的運算方式將繼續進化,未來晶體管將走向三維「全環繞柵極」架構,並最終進入「晶體管堆疊晶體管」的階段,突破過往在平面晶片上的限制。他並透露,英偉達已領先使用 CoS(Chip on Substrate)封裝技術,下一代封裝甚至可能形成「整塊面板」般的巨型晶片系統,並與矽光子(Silicon Photonics)整合,透過 CPO(Co-Packaged Optics)進一步提升效能。
黃仁勳指出,AI 的影響力已滲透至生物醫學、氣候科學與晶片設計等多個領域。在製藥領域,AI 能解析蛋白質與細胞結構,設計新型藥物,有望延長人類壽命;在氣象與海洋物理研究中,AI 也能模擬自然法則,推動複雜問題的突破。他表示:「AI 不只是模仿人類智慧,更是增強與擴展我們的認知與創造力。」
黃仁勳強調,AI 不是取代人類,而是與人類共生共進。他比喻 AI 為新世代的「增強版電腦」,能理解人類、主動學習,未來將成為農民、老人甚至每個人的數位助手。對年輕人而言,AI 是陪伴成長的「數位夥伴」,將參與人生每一個階段。

他勉勵年輕世代要以《星際大戰》中的角色為榜樣,擁抱科技,成為與 AI 共生的「AI原住民」。他說:「我們這代人從未有過 AI 助手,但你們將擁有這樣的機會,並建立屬於自己的深度思維體系。」
與 AI 科技形成對比的是,美國當前面臨嚴重的技術工人短缺。節目主持人麥克羅(Mike Rowe)指出:「我們花了 15 年教孩子學寫程式,結果 AI 來取代程式設計師了。但 AI 無法取代焊工、水管工、HVAC 技師這些實作性技術職人。」
他引用黑石執行長賴瑞·芬克的話指出,美國未來數年內將缺少 50 萬名電工,而建造核潛艇的「藍鐵聯盟」則表示,因技術工人缺口達 14 萬,導致潛艇無法按時交付。汽車與能源產業同樣陷入困境,維修技師與工程技術人員需求嚴重短缺,甚至有州長與企業高層向他求助,尋求解決之道。

與 AI 科技形成對比的是,美國當前面臨嚴重的技術工人短缺。節目主持人麥克羅(Mike Rowe)指出:「我們花了 15 年教孩子學寫程式,結果 AI 來取代程式設計師了。 圖:翻攝自X帳號@Fxhedg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