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近年利用蘆溝橋事變,宣傳國共「合作」抗日,在老黃埔的集體記憶裡,「抗戰」幾乎成了國軍存在的唯一正當性符號。歷史敘事強調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的艱困血戰、四行倉庫的抵死堅守及筧橋空戰以少勝多的飛行軌跡。老黃埔對過去歷史朗朗上口,卻只停在抗戰脈絡,很少提及現代台海防衛「反侵略」的重要性。
中共長年扭曲抗戰史觀,把八路軍也描繪成抗日主力,把游擊戰說成中流砥柱,刻意忽略國軍在正面戰場上的犧牲。自1949年蔣介石撤退來台後,國軍在台海的防衛角色已持續七十六年以上,遠遠超越抗戰八年,國軍不只是抗戰的核心,更是台海和平的真正守門人。
當前熱搜:台北人沒颱風假可放! 蔣萬安臉書慘遭灌爆 網揪1細節酸:只有要放假才放自己照片
國軍不是註腳 是台灣的骨幹
國軍英勇抵禦法西斯侵略,與歐洲戰場結束戰事旗鼓相當,紀念歐戰80週年與抗戰勝利同是值得紀念的歷史;但更不容忽視的是,在台海安全防衛上,國軍守土七十六年不退。從古寧頭戰役死守灘頭、擊退共軍登陸開始,到八二三砲戰中金門遭受逾47萬發砲彈攻擊,造成超過800名官兵死傷,國軍日夜駐守前線。歷經九六台海危機,他們不只是保住了疆土,更保住了制度、保住了民主。
直言之,馬祖、金門、大膽、二膽等外島駐防部隊,不曾離開、不曾懈怠,他們在第一線用生命進行台海防衛。這段歷史必須書寫不容缺位,RF-5E、F-5F戰機服役超過50年,近期光榮除役,若只看「光榮戰役」而忽略「長期堅守」的韌性,那就是讓主流史觀失焦、讓革命軍人的犧牲無法入史。
國軍已進化——從黃埔步兵到21世紀防衛科技
有人嗤之以鼻地說台灣軍力不敵中共,但藍白根本不了解什麼叫「不對稱作戰」,什麼叫做「防衛固守,重層嚇阻」。國軍不是炫耀軍備,而是在展示防衛決心,「不能接受首戰即終戰的投降主義」的說法。
然而,國軍推動F-16V升級,全面強化空防雷達與電子作戰能力;海軍接裝沱江級匿蹤巡防艦與海馬士多管火箭,展現台海制衡能力;自主研發天弓三型飛彈、騰雲無人機、勇鷹教練機與海鯤潛艦等,象徵台灣有能力建構自己的防衛體系。這些裝備不是裝飾,而是活生生的防衛骨架,讓民主同盟知道台灣自我防衛的決心。
八二三砲戰的殘垣依然存在,金門戰地醫院的血衣與碎肢不是文宣,而是真實。在台海防衛時,多少飛官殉職於F-16、幻象、黑鷹失事?海虎潛艦官兵落水失蹤,多少士兵在演習中負傷、甚至犧牲?他們不是在「服役」,他們是在承擔和平的代價。
和平不是自然生成的果實,是有軍人在沒有戰爭的時候,仍日夜操演、枕戈待旦。國軍弟兄在家國之間戰訓不斷,他們身後軍眷的承擔與犧牲很多,國家必須向軍眷的偉大致謝,現實中太多軍人犧牲而沒有被表揚。
歷史不是裝飾而是抵抗 台灣必須寫自己的史觀
面對中共宣傳戰,我們不能只做「事實查核」,我們需要主動建構自己的歷史敘事,有骨、有血、有怒!賴總統的「團結十講」很重要,影視作品如《國際橋牌社》濃縮版為什麼選擇在「精神戰力週」播放,因為國軍是民主制度的守護者,凝聚官兵士氣。
全民國防教育不是口號,而是認同訓練。不是強迫人人從軍,而是讓每個人明白,國人今天能投票、能發聲,是因為國軍日夜守住了邊境。我們不能讓軍人的角色只存在於重大戰役紀念中,國軍的台海防衛必須在主流敘事中被看見、被尊重、被記得,這當然不只是加薪或登機優先的討論。
平心而論,若台灣只記得抗戰,卻忽略台海防衛,那就是讓國軍成為歷史的佈景。但他們不是佈景,他們是骨架,是撐起這座島嶼的底層結構。從古寧頭戰役到漢光演習,從黃埔精神、筧橋精神到海鯤潛艦的錨鍊精神,國軍始終站在第一線,歷史敘事若不書寫台海防衛的艱辛,就無法回答「我為什麼而戰?我守護的是誰?」,無法打造真正的「全社會防衛韌性」。
平心而論,黃埔建軍、東征、北伐、剿共、抗戰、戡亂與保衛台海安全同樣重要,此刻必須點出防衛台海安全的重要性,歷史必須有比例性,國軍史觀應該翻頁,不是定格,在海峽彼岸的中共軍力擴張下,匪諜滲透分化不斷,下一波挑戰正醞釀,而我們不需要悲情,我們需要一個不容扭曲台海防衛的正確史觀。

總統賴清德前往澎湖勗勉國軍資料畫面。 圖:總統府提供(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