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席藍委與新竹市長高虹安罷免案將於7月26日投票,台灣民意基金會發布最新民調指出,國人對國民黨的感情溫度43.72 度,相當冷,相當反感。但與4個月前相較,反感的人大幅減少10.3 個百分點,意味著超過200萬人已收回對國民黨的負面觀感。這在大罷免公民行動如火如荼時,別具意義。
台灣民意基金會今天早上發表七月民調報告,主題是「大罷免、國家認同與台灣民主」,這是基金會成立以來,第106 次每月例行重大議題民調。
當前熱搜:台灣關稅「開不了口」竟成大利多?專家揭密18%內幕
對於台灣人的民族認同。民調詢問,「在台灣,有人自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也有人自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請問您認為自己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或是您有其他想法?」
結果發現:77.4%自認為自己是台灣人,6.4%自認為自己是中國人,10.4%自認為自己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4.4%沒意見,1.3%不知道、拒答。換句話說,最新民意顯示,二十歲以上台灣人中,七成七具有單一的台灣認同,一成具有台灣與中國雙重認同,6.4%具有單一的中國認同。
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表示,這項發現傳達了一個清楚的訊息,那就是,台灣認同是今日台灣2 千3 百多萬人非常普遍的自我認同,明顯超過四分之三,這構成一種「單一的全國性認同」(Single overarching national identity)。相較之下,中國認同在台灣顯得寂寥。
看得更仔細一點,二十歲以上台灣人,57.5%有強烈台灣認同,19.9%有溫和的台灣認同,10.4%有雙重認同,3.5%有溫和的中國認同,2.9%有強烈中國認同。換句話說,在今日台灣,五成八的人有強烈台灣認同,但只有2.9%有強烈中國認同,這無疑是一個強烈的對比。
與最近一次調查相比,也就是2024 年12 月,台灣人民族認同模式沒有大的變化,除了中國認同下滑3.7 個百分點。具體地講,台灣認同略增1.3 個百分點,雙重認同者(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略增1.4 個百分點,中國認同下滑3.7 個百分點。整體而言,這是否和台灣近半年多來大罷免公民行動有關,值得推敲。
台灣人對民主進步黨的感情溫度,民調詢問,「如果用0 度到100 度來表示對政黨的好感與反感,0 度表示最冷,最強烈的反感;而100 度表示最熱,最強烈的好感;50 度表示沒什麼感覺,既無好感也無反感。」請您用0 到100 之間的數字來表達您對民進黨的感覺。
結果發現:37.3%對民進黨的感情溫度是51 度以上,基本上熱;35.4%的感覺在49度以下,基本上冷;23.3%正好50 度,沒有感覺。換言之,最新民意顯示,二十歲以上台灣人,三成七對民進黨的感情溫度是熱的,三成五是冷的,二成三不冷不熱。也就是說,國人對民進黨有好感的人只比有反感的人多1.9 個百分點。從平均溫度看,台灣人對民進黨的感情溫度是47.89 度,明顯低於無感的50 度,這是一個很驚人的消息。
這項發現傳達一個重要的訊息,那就是,當大規模三階罷免即將舉行,台灣社會對民進黨的感情溫度卻明顯低於50 度,對民進黨不利;事實上,它代表的是,社會對民進黨產生一種負面的、不友善的、冷淡的觀感;就這樣,民進黨再一次被打入民意的冷宮。
如果看得更仔細一點,我們有以下發現:二十歲以上台灣人,17.6%對民進黨的感情溫度介於76-100 度以間,表示非常熱、非常有好感;19.7%介於51-75 度,表示相當熱、相當有好感;23.3%正好50 度,基本上無感,說不上喜歡或討厭;13%介於25-49 度,表示相當冷、相當反感;22.4%介於0-24 度,表示非常冷、非常反感。
和最近一次相比,也就是2025 年3 月,國人對民進黨的平均感情溫度不升反降2.9度,正好跨越無感的50 度,再次陷入民意的冷宮。同時,對民進黨有好感的人減少4.2個百分點,反感的人增加3.8 個百分點,無感的人減少0.6 個百分點。這清楚地表示,民進黨過去四個月的整體表現,不但沒有贏得社會激賞,反而引起社會更大的反感。它的負面影響是深遠的。
從長期趨勢看,自2018 年到2025 年,國人對民進黨的感情溫度有相當大的起伏。最高是2020 年9 月56.38 度,最低是2018 年11 月43.22 度。最高是因為民進黨身為執政黨,在當時因Covid-19 大爆發(或稱武漢肺炎)防治成功,受到高度讚揚;最低則是因為當年九合一地方選舉前夕,國人對蔡英文領導的民進黨強烈反感所致。今年三月,整體趨勢顯示,國人對民進黨感情溫度逐漸回升,經過兩年兩個月漫長歲月,終於走出冷宮,呼吸不一樣的空氣。如今又因大罷免朝野嚴重對立與衝突,引起社會反感與不滿,再一次被打入民意冷宮,不知何時可以重見溫暖的陽光。
台灣人對中國國民黨的感情溫度,民調詢問,「如果用0 度到100 度來表示對政黨的好感與反感,0 度表示最冷,最強烈的反感;而100 度表示最熱,最強烈的好感;50 度表示沒什麼感覺,既無好感也無反感。」請您用0 到100 之間的數字來表達您對國民黨的感覺。
結果發現:22.5%對國民黨的感情溫度是51 度以上,基本上熱;36%的感覺在49度以下,基本上冷;36.4%正好50 度,沒有感覺。換言之,最新民意顯示,二十歲以上台灣人,二成三對國民黨的感情溫度是熱的,三成六是冷的,三成六不冷不熱。也就是說,對國民黨有反感的人比有好感的人,多13.5 個百分點。從平均溫度看,國人對國民黨的感情溫度43.72 度,明顯低於無感的50 度,相當冷,相當反感。
這項發現傳達了一個清楚的訊息,那就是,台灣社會對國民黨的整體感情溫度相當冷。政黨感情溫度明顯低於50 度,代表的是一種負面的、討厭的、鄙夷的態度。做為今日最大在野黨,也是國會第一大黨,國民黨為什麼讓台灣人有這樣的感覺,值得探討。
如果看得更仔細一點,我們有以下發現:二十歲以上台灣人,9.1%對國民黨的感情溫度介於76-100 度以間,表示非常熱、非常有好感;13.5%介於51-75 度,表示相當熱、相當有好感;36.4%正好50 度,基本上無感,說不上喜歡或討厭;15.5%介於25-49 度,表示相當冷、相當反感;20.5%介於0-24 度,表示非常冷、非常反感。
和最近一次相比,也就是四個月前,國人對國民黨的平均感情溫度明顯回升5.08度,雖然還未能走出民意冷宮,但似乎有寒冬遠離的跡象。同時,對國民黨有好感的人略增0.1 個百分點,反感的人大幅減少10.3 個百分點,無感的人增加9 個百分點。在台灣,一個百分點約等於19.5 萬人,對國民黨反感的人減少10.3 個百分點,意味著超過200萬人已收回對國民黨的負面觀感。這在大罷免公民行動如火如荼時,別具意義。
從長期趨勢看,今年三月台灣社會對國民黨感情溫度,創下自2018 年3 月以來的新低紀錄,也是國民黨史上第一次下跌到3 字頭。自2018 年3 月以來,十次全國性民調結果顯示,國人對國民黨感情溫度始終低於50 度,最高是2023 年1 月的48.1 度,最低是2025 年3 月。現在出現顯著回溫5.08 度,莫非是因大罷免而因禍得福?民意變化莫測有如聖靈(Holy Ghost)一般,難以捉摸。
至於台灣人的政黨支持傾向,民調詢問,「台灣目前有多個政黨,民進黨、國民黨、民眾黨、時代力量...等等。在所有政黨中,您個人最支持的是哪一個政黨?」
結果發現:36.5%民主進步黨,21.5%中國國民黨,11.5%台灣民眾黨,1.7%時代力量,0.6%其他政黨合計,27.4%沒特別支持哪一個政黨,0.7%不知道。換句話說,最新民意顯示,二十歲以上台灣人,約三成七支持民進黨,二成二支持國民黨,一成二支持民眾黨,時代力量1.7%,其他小黨合計0.6%,二成七中性選民。請參見圖12。
與上個月相比,台灣人政黨支持傾向沒有出現大的變化。民進黨支持度略增0.6 個百分點;國民黨略增1.3 個百分點,比較明顯的是民眾黨下挫3.5 個百分點,中性選民略增1.6 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民眾黨支持度上個月上揚2.4 個百分點,這次下挫3.5 個百分點,對一個小黨來說,算是不小的震盪。事實上,11.5%政黨支持度是2022 年四月以來的最低紀錄。這是否是大罷免效應的一部份,也就是說,大罷免造成兩大黨對峙,進而邊緣化其他小黨,或者,另有其他重要因素所造成?值得推敲。
本次調查由台灣民意基金會游盈隆教授負責問卷設計、報告撰寫、研究發現的判讀、及相關公共政策與政治意涵的解析;山水民意研究公司受本基金會委託,主要負責抽樣設計、電話訪談、資料清理與統計分析。
訪問期間是2025 年7 月7-9 日,共三天;對象以全國為範圍的二十歲以上成年人;抽樣方法為市話與手機並用的雙底冊抽樣(dual-frame random sampling),市話70%,手機30%。有效樣本1083 人,市話757 人,手機326 人;抽樣誤差在95%信心水準下約正負2.98 個百分點。並依內政部最新人口統計資料進行地區、性別、年齡及教育程度加權,以符合母體結構。經費來源是財團法人台灣民意教育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