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土城區驚傳當街喋血案,為何一張保護令攔不住預謀殺人的家暴丈夫?律師蘇家宏對此心痛發聲,直指悲劇血淋淋地揭示了台灣家暴防治體系的三大困境:保護令的現實侷限、預防性羈押的超高門檻,以及大眾對親密關係暴力的致命誤解。
蘇家宏強調,面對家庭暴力與重大風險,應深刻理解以下三點:
當前熱搜:台南逾4萬8千多戶仍停電 黃偉哲臉書灌5千多則留言抱怨
1) 保護令只是虛擬界線,需配合警力落實:保護令的功能在於畫出一條「虛擬保護界線」,如果沒有保護令,即使施暴者現身眼前,也無法可依驅離;但若法院裁定不得聯絡、騷擾或靠近50公尺內,便能依違反事實報警處理。違反保護令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但其效力仍須仰賴警察與司法單位的落實執行。即便如此,蘇家宏提醒,面對家庭暴力者,遠離才是最佳策略,必要時甚至應躲避,絕不能吃眼前虧。
2) 羈押標準高,預防性羈押亟需檢討:是否羈押加害人,須視檢察官是否具備足夠證據證明其有再犯之虞。法官審酌時需考量是否曾多次傷害被害人、有揚言殺人紀錄、破壞財物、持兇器或進行跟蹤埋伏等事實。蘇家宏指出,此案正凸顯預防性羈押的重要性,對於暴力型家暴行為人,是否應適度調整羈押門檻,是立法機關應審慎思考的方向。
3) 親密關係中的暴力更難防範:親密關係中的暴力往往更加凶險。蘇家宏提到,處理過多起丈夫毆打妻子的家暴案件,常見受害女性因愛而選擇隱忍,導致施暴者行為愈加囂張。他指出,有些人會利用感情關係作為控制與施暴的工具,「有愛不代表有理性,會動手的人從不會因為愛就收手」。他呼籲大眾警覺,「暴力男,再帥也不要」。
蘇家宏最後表示,希望這起令人心碎的命案能喚起社會警覺,也促使制度變得更加溫柔且堅定,真正為受害者撐起一條可行的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