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感冒卻可能中標,新冠病毒在2025年出現新風貌。重症醫師黃軒指出,近期流行的FLiRT家族變異株如KP.2與JN.1,症狀常偽裝成輕微感冒或腸胃不適,其中疲勞、腹瀉與頭痛反而取代發燒成為主要表現。他提醒,「現在的變異株超低調,常常不發燒、就偷跑進你身體」,讓確診變得更難察覺。

黃軒表示,根據多地資料,包括北京、香港、英國與法國等地在2025年第一季的病例分析顯示,發燒比例普遍降至40%以下,最常見的症狀則為疲勞(54%)、頭痛(48%)、腹瀉(42%),僅有38.2%的患者曾出現發燒。他說明,這類變異株不僅更容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且具備高度免疫逃逸能力,即使已染疫或接種疫苗者,仍有再次感染風險。

延燒焦點:三峽車禍釀3死!民團將赴交通部抗議嗆:回訓制度等32年

他指出,這波變異株具有以下三大特徵:

1) 傳染力提升:更容易人傳人,感染速度加快。

2) 症狀偽裝:表現如感冒或腸胃炎,難以辨識。

3) 免疫逃逸:曾染疫或施打疫苗者仍可能再感染。

黃軒提醒,雖然外觀症狀輕微,但部分患者肺部可見毛玻璃病灶,顯示病毒可能已侵入深層呼吸道,形成「外輕內重」的臨床現象。

他建議,民眾如出現疲倦、腹瀉、喉癢或嗅覺變化等症狀,應先自我觀察48小時,若惡化成呼吸困難、劇烈頭痛或持續腹瀉,應立即就醫。即便症狀未加重,也不宜掉以輕心,應減少外出、配戴口罩並居家休養,尤其在捷運、電梯與醫院等密閉空間更不可大意。

黃軒指出,「不發燒不代表沒染疫」,民眾應學會察覺身體的小變化,如嗅覺遲鈍、舌頭發澀、喉癢但不痛等,皆可能是感染初期警訊。

在預防方面,他提出建立長效免疫的「四駕馬車」策略,包括:規律運動、正常作息、營養均衡與接種疫苗。他強調,免疫力來自日常經營,「不是一次猛灌維他命C就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