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世衛大會排除的台灣不論場內外都獲得國際熱情聲援,前副總統陳建仁接受中央社獨家專訪時有感而發,呼籲朝野團結、理性問政,「不能夠把世界上對我們的尊重、願意跟我們合作的契機給白白喪失掉」。

世界衛生大會(WHA)進入開議第2天,台灣在場邊舉辦的專業論壇也接連登場,陳建仁場場出席致詞、引言或主講,狀大台灣聲勢。他趁換場休息時向中央社分享對美國退出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國際形勢變化的觀察。

當前熱搜:賴清德感謝惠恕仁挺台灣!台帛簽2協定:共同面對全球挑戰

陳建仁表示,由於美國對世衛的捐款及扮演的角色相當重要,川普政府決定退出,對全球衛生治理合作帶來很大震憾。台灣以往與美國有許多合作,例如在海地一起協助防治愛滋病,以及透過全球合作訓練架構(GCTF)等,他相信未來仍會繼續加強,但可能就不再是透過世衛平台,而是透過亞太經合會(APEC)的衛生工作小組,或是透過雙邊再加上特定國家的合作模式。

中央社詢問,美國退出可能弱化世衛,台灣該如何思考未來與世衛的關係。陳建仁認為,政府單位自然會去考量世衛的地位如果弱化以後,台灣要再爭取什麼樣的角色,「這當然也要看世衛在美國退出以後的發展情況,還有世界衛生組織本身在治理方面,是不是符合公平、公正、公開、透明原則」。

他說,「若美國退出以後,這整個世界衛生組織已經不再是一個可信賴且受尊重的組織的話,那台灣可能也就需要再透過其他管道來推動全球衛生的工作」。不過因未來世衛走向還不明朗,目前尚難判斷。

退出世衛的決定反映川普政府對國際多邊主義缺乏興趣。中央社詢問,此一情勢發展,對參與國際多邊機制已困難重重的台灣會有何影響。

陳建仁表示,台灣加入多邊組織在中國的打壓下確實相當困難,如果美國又採取了現在這樣的態度,當然對台灣會有相當的挑戰,但「(面對)這個挑戰,我們應該要有很好的因應,實際上台灣近年來跟很多理念相同的國家已經有很好的溝通協調跟合作,所以除了美國以外,我們還需要跟理念相同的國家多多加強雙邊或者是所謂的多邊合作關係」。

他強調,加入多邊組織當然會使台灣的力量更能夠發揮,但實際上透過雙邊往來也可以建立蠻好的國際關係,「但是這裡面很重要的,就是國人要團結一致,同心協力」,若國內無法合作,那麼與國際合作,包括推動全球衛生,就會受到很大阻力。

陳建仁說:「自己沒有堅強起來,那什麼都不用談。所以我在這裡也想呼籲,朝野之間應該要有理性問政的這樣一個想法,大家有一個目標就是讓台灣愈來愈好,讓台灣能夠走出世界、被看到,不管在政治、經濟、社會或是人道救援上都可以做地球社會的好公民。」

中央社追問,台灣內部政治亂象引起國際關切,甚至被英國媒體「經濟學人」(Economist)指為台海更加危險的因素之一,對此有何觀察。

陳建仁認為,來自民主國家的國際媒體對台灣會有這樣的論點,「大概他們也看到,某些在野黨可能是跟我們敵對的國家有唱和的現象,這樣的現象當然在外國人看起來,或者外國媒體看起來,就是一個分裂的、不團結的國家,當然大家都會替台灣擔心」。

他語重心長地說,「如果連外國媒體都看到有這樣的一個現象,我覺得我們真的是好好的需要思考,朝野之間怎麼樣為了台灣能夠更好而更加共同努力」。

陳建仁提到他這次的歐洲行,特別是在梵蒂岡與歐盟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和許多國家領導人互動,「講到台灣大家都會說,哇!你們台灣真的是很棒,不管在科技發展上或者經濟合作上,甚至在社會制度的健全還有公共衛生方面,大家提到台灣都是很稱讚的」。

他強調:「這是我們好不容易在這十多年來經營的努力(成果),所以我們大家一定要很珍惜,我們不能夠把世界上對我們的尊重、願意跟我們合作的契機給白白喪失掉。」

陳建仁說,台灣要立足在這個世界上,不是靠任何其他國家,先自立自強才最重要,當台灣能夠展現出治理良善、經濟蓬勃,並追求民主法治和平繁榮等普世價值,做世界的好公民, 則即便美國新做法在國際上帶來一時的不穩定,但台灣還是能與國際合作、互利共好。

前副總統陳建仁(後排左2)出席台灣在世衛大會場邊活動,獲年輕人爭相合照,他熱情招呼大家靠攏、比讚。中央社記者田習如日內瓦攝 114年5月20日   圖:中央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