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輸美商品關稅大幅下降,可能讓某些美國消費者認為關稅將大幅降低。但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今(19)日指出,實際情況很可能並非如此。
根據《CNN》的報導,由於新稅率只是暫時的,時機至關重要,企業正急於完成訂單,並將中國製造的產品裝上輪船和飛機,這將會侵蝕企業透過降低關稅而節省下來的資金。
精選報導:(影) 印巴戰機空中對陣影片曝光! 傳她一人打下2架印機 被封「巴鐵女神」
對美國消費者來說,這意味著來自中國的許多商品的價格將保持在高位。
雖然美國和中國官員之前在日內瓦舉行會談,決定在談判繼續進行的情況下,90 日內降低彼此商品的關稅並進行稅率調整,但目前還不能確定部分停火是否會持續整整 90 日。即使確實如此,新的關稅水平也尚不清楚。
全球供應鏈和營運顧問公司 Maine Pointe 消費者業務董事總經理雷德(Andrew Rader)表示,他諮詢的客戶發現中國的生產成本全面上漲。

全球供應鏈和營運顧問公司 Maine Pointe 消費者業務董事總經理雷德表示,他諮詢的客戶發現中國的生產成本全面上漲。 圖:翻攝自 Maine Pointe 官網
雷德聲稱,工廠主為員工提供加班費和其他類型的獎金並不尋常。塑膠和金屬等消費品所使用的關鍵原物料價格也上漲 10% 以上。
除此之外,由於訂單激增,越來越多工廠正在提高公司必需下的最低訂單量。這意味著考慮到與儲存相關的成本,企業可能必需吸收高於理想的庫存,更不用說為生產這些產品支付更多的費用。
在計算完所有這些生產成本後雷德估計,從中國進口商品的美國企業要多支付 15% 到 25% 的費用才能在中國生產,這還不包括運輸成本。由於需求激增,運輸成本也在上漲,且 30% 的關稅仍然存在。
企業承擔的額外成本可能會轉嫁給消費者。但與與任何關稅一樣,它不一定是一比一的比例,即價格上漲幅度與額外費用幅度相同。這是因為企業為了留住客戶,往往會承擔部分增加的成本,而不會大幅提高價格。
但聖克拉拉大學利維商學院商業與分析學教授蔡安迪(Andy Tsay)聲稱,消費者應該關注的不僅僅是價格。

蔡安迪說,供應鏈上增加的任何成本和風險都必需以某種方式表現出來,不一定是透過提高最終價格,而可能採用不太顯眼的方式。例如考慮到企業從中國進口更多商品所面臨的挑戰和成本,可能會有更多商品缺貨,或新產品根本無法進入市場。

美中雙方在結束日內瓦的會談後,宣布各自調降 115%關稅。對此,中經院長指出,原先預估會因兩邊領導人都愛面子,可能最少會拖一個月左右才落幕。沒想到三個星期就結束。 圖:翻攝自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