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賴清德日前接受「敏迪選讀」Podcast專訪,節目於今(17)日上線。針對朝野僵局是否只有大罷免能解決,賴清德表示,在野黨種種作為,自然而然會讓民眾看得更清楚。至於怎麼解?他則說,民主的問題,必然是要用更大的民主來解決,而其中之一就是「公民力量」,這次公民運動已經代表台灣的民主政治更往前進一步,當罷免大家都能接受時,創制、複決未來也會成為日常,也是民主的深化。

賴清德表示,他當過立委,也在在野的時候擔任黨團的幹事長,對議事算嫻熟。他發現,立法院這一年來開會常常沒有遵守議事規則,或是破壞議事慣例,且修改「立法委員職權行使法」,經過憲法法庭的判決,侵犯總統、行政院、監察院、司法院的權力,且又變本加厲通過《財劃法》。

熱議話題:印度又贏啦? 拆解霹靂-15E未爆彈研究 印軍宣稱:中國導彈不如我們

賴清德表示,在野黨種種作為,自然而然會讓民眾看得更清楚,一開始也許並不那麼瞭解,但是他相信現在社會是越來越瞭解。至於怎麼解?他則說,民主的問題,必然是要用更大的民主來解決,且有2個方式,其一是憲政體制,憲法法庭可以裁判法律是否侵犯其他單位的權力。

「案子太多了,都違憲,那自然而然就會引起公民力量的出發。」第二,賴清德指出,公民力量很可貴,除了選舉外,還有罷免、創制、複決等憲法賦給人民的權利,而前總統馬英九也曾經公開肯定罷免權。他說,這一次的公民運動已經代表台灣的民主政治更往前進一步,就是由間接民主、代議士制度,往直接民權來走,當罷免大家都能接受時,創制、複決未來也會成為日常,也是民主的深化。

至於在野黨喊出要罷免總統,賴清德則說,這是立委所擁有的憲政權力,「這我必須尊重」。

針對如何跨黨派溝通,賴清德表示,制度性或是法制性的溝通,就是立法院朝野的黨團協商,但國民黨、民眾黨在國會占多數,有其政治期程要推動,也是協商失去功能的原因。他說,前總統蔡英文也希望幫朝野建立溝通平台,而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沒有赴約、時任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有來也沒得到好的結果;後續,他上任後也做了一些努力,希望跟在野黨能夠有接觸溝通的機會,但都不得要領,並沒有辦法實行。

至於民眾在4月26日上凱道抗議,賴清德有話想說,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雖然意見不同,但有權利走上街頭,政府一定會尊重,而且也會保護走上街頭的權利。不過,他也說,在民主制度下不可能有獨裁者,能夠走上街頭就是用行動證明沒有獨裁者。

賴清德指出,朝野都應該有一個共同信念,不分政黨、不論何人,只要違法都要支持檢調單位來依法偵辦、毋枉毋縱,這是應該要的態度。他說,如果上綱到是政治迫害,因此而走上街頭,這對民主是一個傷害。

賴清德強調,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複決的權利,這是人民公民運動、自動自發,沒有人有辦法主導,也沒有人有辦法停止。他說,應該要尊重公民的權利,坦然面對,不必去刻意貼公民罷免運動的標籤,也不要形塑成是因為執政黨在策劃,「我覺得這個沒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