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總統蔡英文出訪歐洲立陶宛、丹麥、英國,並於今(12)日在立陶宛的維爾紐斯大學發表演講。她以台立兩國都經歷威權壓迫的歷史闡述,並說因為彼此都經歷過那些非常慘痛的非民主制度,所以該更堅定維護民主成就。她強調,「我們或許是小國,但絕不會因威脅而畏懼,不論敵人多麼強大,台灣始終與志同道合的歐洲夥伴站在一起,因為我們真誠相信,共同的價值能讓我們更加團結。」

蔡英文表示,台灣人與立陶宛人都經歷威權壓迫的年代,這些事件並非遙遠的過去,「我們當中的許多人曾親身經歷過,或者也只是一代之隔」。

蔡英文指出,「因為我們了解自己的歷史,也經歷過那些非常慘痛的非民主制度,我們應該要更堅定地維護民主成就。特別是因為我們知道,即使已有進展,對民主的威脅仍未消失。」

蔡英文提及,民主國家正越來越受到威權勢力的挑戰,無論是選舉干預、假訊息攻勢、軍事恫嚇,甚至是戰爭。她特別提及俄烏戰爭,這場戰爭對歐洲來說是一記警鐘,提醒大家威權國家的危險。

蔡英文表示,台灣面臨歷來最多的網路攻擊、持續的假訊息傳播,以及大規模圍繞本島的軍事演習,並與波羅的海夥伴一樣,對外連結的關鍵海底電纜也曾多次被破壞。她強調,「我們或許是小國,但絕不會因威脅而畏懼,不論敵人多麼強大,台灣始終與志同道合的歐洲夥伴站在一起,因為我們真誠相信,共同的價值能讓我們更加團結。」

蔡英文演說全文如下:

看到近年來台灣與立陶宛的關係,也有機會認識這麼多立陶宛的朋友,很高興我終於來到了維爾紐斯(Vilnius)。我要感謝葛里包斯凱特總統邀請我來到貴國,以及這所歷史悠久的大學。雖然才來兩天,但我已深刻感受到貴國人民的溫暖與勇氣。

這幾年來,台灣與立陶宛的友誼令人振奮,但對民主國家而言,這段時間同時也是充滿挑戰的時期。我們如今正處於全球秩序轉變的浪潮之中。

2024年,全球超過一半人口有機會選擇他們的領導人,迎來新政府,卻也帶來廣泛的改變。如今,全球焦點已轉向重新平衡貿易關係及強化國防。與此同時,威權國家也越來越緊密地聯合起來,積極推動「擴張主義」的議程。

這一切看起來或許混亂,但為了確保我們能夠更好地走出這段時期,我們必須記住民主的根本。歷史告訴我們,如今享有的自由與民主社會並非理所當然。因此,在這種不確定的時刻,我們更要堅守價值。

我們深知這一點,因為台灣人與立陶宛人都經歷了威權壓迫的年代。這些事件並非遙遠的過去,我們當中的許多人曾親身經歷過,或者也只是一代之隔。

我相信大家對立陶宛爭取獨立與民主的歷程非常熟悉,而今天我想藉此機會,從台灣與立陶宛的經歷中找出共通點,照映出我們共享的價值與歷史經驗。

當立陶宛在蘇聯統治時,有任何的政治異議都可能造成監禁,立陶宛的語言與文化也受到打壓。你們、你們的父母或祖父母,或許都曾親身體會失去自由、身份被邊緣化的感受。

然而,立陶宛人民並未退縮,依舊努力爭取民主、獨立與文化的展現。這場獨立運動匯聚了社會各界人民,共同追求自由的理想。

到1980年代末,社會壓力逐漸升高,自由立陶宛的基礎也逐步建立。1989年,「波羅的海之路」——超過兩百萬人從塔林、里加手牽手至維爾紐斯——展現這是一場真正由人民發起的運動。這也激勵了世界各地無數追求民主的人,包括許多台灣人。儘管立陶宛的奮鬥尚未結束,但這已成為波羅的海及全球民主運動的重要轉捩點。

台灣人民同樣也經歷過類似的威權統治。20世紀大部分時間裡,我們活在威權政府之下,戒嚴長達38年,異議者被關進政治監獄,台語在學校被禁,民主看似遙不可及。

即便如此,台灣人民沒有放棄希望,也沒有放棄對民主的追求。最終,我們的努力得到了回報。1980年代,威權體制逐漸鬆動,並於1996年舉行首次總統直選。如今,台灣經常被視為世界上最民主的國家之一。

因為我們了解自己的歷史,也經歷過那些非常慘痛的非民主制度,我們應該要更堅定地維護民主成就。特別是因為我們知道,即使已有進展,對民主的威脅仍未消失。

今天,我們看到民主國家正越來越受到威權勢力的挑戰,無論是選舉干預、假訊息攻勢、軍事恫嚇,甚至是戰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這場戰爭,為二戰以來的歐洲帶來前所未見的不安與動盪。在這裡,我要再次表達我與台灣對烏克蘭人民維護自由與主權的堅定支持。

對歐洲來說,這場戰爭是一記警鐘,提醒大家威權國家的危險。在台灣——以及依我觀察,在立陶宛也是如此——俄羅斯的侵略反而讓我們更堅定要保護民主與國家安全的決心。

從這種全面入侵的狀態以後,民主國家越來越能感受到主權的侵犯。台灣面臨歷來最多的網路攻擊、持續的假訊息傳播,以及大規模圍繞本島的軍事演習。和波羅的海夥伴一樣,維繫我們對外連結的關鍵海底電纜也曾多次被破壞。

我們或許是小國,但絕不會因威脅而畏懼,不論敵人多麼強大,台灣始終與志同道合的歐洲夥伴站在一起,因為我們真誠相信,共同的價值能讓我們更加團結。

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台灣與立陶宛在援助烏克蘭的合作。台灣與立陶宛攜手投入1000萬美元,用於協助烏克蘭建造學校、防空避難所,以及重建因戰爭受損的地區。

我也很高興看到台灣與立陶宛的夥伴關係在其他領域持續深化。台灣政府透過「中東歐投資基金」,對立陶宛的創新企業進行了大量投資。孕育台積電的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ITRI)與立陶宛研究委員會(RCL)也在2023年簽署了合作備忘錄,推動雙邊科研合作。我期待看到這些合作開花結果,並持續拓展。

然而,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在這些合作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安全合作。面對假訊息與操縱行動,這些都是試圖侵蝕對民主制度信任、破壞社會穩定的手段,民主國家必須共同研發更有效的應對策略。

歐盟在這方面已經踏出重要的一步,特別是每年的《外國資訊操控與干預報告》。台灣也累積了獨特經驗,開發出創新工具對抗惡意的影響力,這使台灣成為歐洲國家在此領域的理想合作夥伴。

如我先前所說,另一項我們共同面對的威脅,是對關鍵基礎設施的破壞,例如海底電纜。全球約97%的網路流量依賴這些電纜,顯示其對發展與資訊安全的重要性。

因此,台灣、北約與歐盟都已採取措施保護全球資訊網路。隨著對基礎設施的攻擊加劇,我們的應對方式也必須持續進化。台灣與歐洲朋友應攜手合作,分享最佳的做法,確保我們能有效應對與嚇阻這類干擾。

台灣致力於為民主國家打造更安全的未來,並願意發揮我們在關鍵技術與先進製造的優勢,做出實質貢獻。但更重要的是,我們願意挺身捍衛民主,因為我們深知,儘管民主不完美,它仍是最能保護我們自由與人權、讓每個人發聲的制度。

此外,我們不會忘記曾為了獲得這些基本自由所付出的代價。我們的民主價值,是台灣與立陶宛的連結所在。而我們的雙邊關係,也將在這些共同的價值基礎上繼續深化。

最後,再次感謝立陶宛的朋友歡迎我來到你們的國家,也感謝你們對自由與民主始終如一的堅持與發聲。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