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擬全面開放日本牛肉進口,食藥署今(5)日表示,3月預告修正「日本牛肉及其產品之進口規定」草案,取消限制30月齡以下牛隻的規定。預告期至今日屆滿,收到的意見後續將進行綜合評估。署長姜至剛說,審查程序已結束,但何時正式實施尚未有明確時程。

回顧2003年國際爆發狂牛症疫情後,台灣當時即禁止疫區國家輸台牛肉,涵蓋美國、加拿大與日本。2017年開始有條件解禁,並在2021年與2023年陸續開放美國、加拿大全齡牛肉進口,但對日本則仍限於30月齡以下。至今年3月4日,食藥署首次提出修正草案,擬將日本牛肉輸入全面開放。

姜至剛今日說明,日本自2009年以來未再出現狂牛症病例,並獲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評定為風險可忽略國家。美國、加拿大、紐西蘭、澳洲及歐盟等30多國已開放日本全齡牛肉進口,因此台灣依循同樣標準提出修法預告,但正式實施日期仍未定案。

針對消費者食用風險,姜至剛說明,經過風險評估,即便每日攝取帶骨日本牛肉,推估在1億5000萬人中僅有1例庫賈氏病的可能,風險極低。他強調,政策制定一切以食品安全為首要考量。

關於預告期間收到的回應,食藥署食品組長劉芳銘指出,目前收的意見反應,包含民眾對食安的疑慮,以及消基會提出的建議,例如報告資訊未上網公告等問題,食藥署將彙整後進行後續評估與決策。

至於進口牛肉中萊克多巴胺的管理情形,自2012年9月11日起開放牛肌肉含有限量萊劑殘留,食藥署統計,截至今年4月底,邊境檢驗24萬9609批牛肉與牛雜碎,其中2493批檢出萊劑,不合格者6批已全數退運或銷毀。同時,針對市售牛肉產品的乙型受體素檢測,截至目前已抽驗6141件樣本,僅有1件「美國冷藏牛腱」檢出0.02ppm萊劑超標,其他樣本皆符合規定,顯示整體管理體系持續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