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進口豬腳近期首次被我國檢出含有萊克多巴胺(萊劑),濃度為0.001ppm,雖在法規容許範圍內,但引起社會關注。食藥署長姜至剛今(5)日親自出面表示,食安始終是首要考量,對於檢驗合格的產品,將維持現行抽驗比例,不會公布流向,以免造成不必要恐慌。
姜至剛指出,自2021年1月開放萊豬進口以來,政府針對豬肉各部位設下萊劑殘留容許標準,截至今年4月底,邊境共檢驗2萬5466批次進口豬肉與豬雜碎,其中僅1批檢出萊劑,且濃度遠低於規範上限0.01ppm。同期間,市面上抽驗進口及國產豬肉產品共1萬8501件,檢測乙型受體素(含萊劑)結果全數合格。
他強調,政府制定容許量時,依循科學分析與膳食風險評估,並比照國際標準設計,即使每日攝取、長年累積,仍不會對健康造成威脅。此次澳洲豬肉檢出0.001ppm萊劑,僅為標準值的十分之一,因此判定放行並無問題。
針對進口豬肉邊境查驗措施,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主任鄭維智補充,目前查驗採2%至10%抽樣檢驗,若發現不合格產品,會立即提高抽批比例,從源頭阻絕違規豬肉流入市面。
至於此事件是否會提高抽驗比例或公布產品流向時,姜至剛重申,重點是守住不合格產品,合格的業者若無違規,不應遭受過度關注。他認為,一旦公布合格產品流向,反而可能引發民眾恐慌,必須依法行政、尊重市場運作。
進口業者已就此次事件向社會致歉。姜至剛表示,雖然產品符合標準,他仍尊重業者的自律行為。至於是否曾以電話私下勸導業者,他則回應,如果真有明示或暗示,「那就不會公布在豬肉儀表板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