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30)日晚上台灣公共策益、台灣智庫、台灣青年法律人協會、台灣青年基金會、台灣教授協會、中央廣播電台、新頭殼、台灣公民人權聯盟、台灣勵志協會以及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等單位等團體,共同於思享森林舉辦Y’s Day「週三青年日」第103場(「認識中國」系列第20場),主題:「總有外國勢力想搞我:中國的愛國情緒與被害妄想症」。

主持人、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馬準威開場分享自己在校園的觀察,「現在年輕人對中國的情感非常特別」,那既不是早年「國共不兩立」的國仇家恨,也並非追求台灣獨立的對抗,顯示青年對中國議題的好奇心。馬準威說,愛國主義並不奇怪,但因為中國共產黨是以滲透起家,帶來對內外在環境的不安全感,因此全面排拒「外國勢力」,避免被滲透。

台灣智庫研究員胡瀚雯指出,每逢中國國慶,網路輿論便充斥愛國口號與港台藝人的集體表態,反映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主導性的國家敘事。愛國主義在各國都很正常,但在中國則是「獵巫」看誰沒有轉發,繼而發動「小粉紅」群起攻擊;因此這不是愛國主義的問題,而是不接受反駁、不接受討論、只虎視眈眈監視著「誰不愛國」的奇怪競賽。

胡瀚雯說,在兩岸與香港議題上,北京亦經常以「勾結西方境外勢力」之名,抹黑國內外主張不同意見的聲音,藉此合理化對內的高壓控管與對外的政治攻擊,反映出在中國統治下不應、也不可能出現反對聲浪的深層意識形態。近期台灣「戰獨裁」集會及中天新聞微博貼文遭刪事件,凸顯出台灣社會對中國言論審查與威權體制的理解極度不足。胡瀚雯強調,面對中國獨裁政權與其輿論操作模式,台灣必須深化對其體制運作的認識,以避免陷入簡化與錯誤的想像。

陸委會副主委沈有忠因臨時有要務無法至活動現場,但透過發言稿指出,中國大陸在習近平主政後出現了兩個極端。一個是極端的擴張式民族主義,一個是極端的集權領導。這種擴張式民族主義將「愛國心」與「悲情」、「仇恨」連結起來,尋找稻草人成為敵人,做為訴求團結與情感宣洩的目標。因此,愛國必須仇美、仇日,不仇恨美日就是不愛國。愛國也必須反台獨,不反台獨就是不愛國。沒有「反對」、「仇恨」的對象,就無法自證愛國,成為負面情緒螺旋高漲的惡性循環。這種惡性循環成為兩岸交流的阻力,卻也是助長習近平集權領導的工具。

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執行長董立文直言,中國內部在上世紀80年代產生內部信任危機,只好「將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當作流氓的最後庇護所」,在90年代強調歷史恥辱、煽動反日情緒,建構出一套「愛民族=愛國=愛黨」的黨國民族主義。在對台政策上,中國把兩岸關係定性為統獨之爭;事實上,只要不統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下,就是某種形式的台獨,而懲獨22條更是將台獨的定義無限擴大。董立文主張,民族認同雖可由國家建構,但同時也應該是個人自由意志的選擇,台灣人認同與中國人認同應該相互尊重,但所謂中國人的定義,不能由黨國說了算,進而強制規範,定義台灣人也是一樣的道理。

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系兼任助理教授蕭督圜表示,中國的被害妄想症來自對體制信心不足,為了因應中國內部的信心危機,習近平在上任後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把國家安全貫穿所有事務,積極推動愛國教育。從愛國情緒與被害妄想症的交互作用來看,香港在反送中後訂立國安法,體現了中國在面對內外挑戰時所展現的「防衛性愛國主義」與高度的不信任心理。愛國情緒在此被激發為一種防禦性反應:支持國安法才是愛國,反對國安法則為賣國、叛國行為。而西方對香港的各種制裁,反成為被迫害的預言。蕭督圜分析,香港國安法的施行,證明中國的愛國情緒與被害妄想症互相強化,將推動中國走向更封閉、防衛、對抗性的心態。

與談結束後,主持人和青年們也針對「有選舉就是有民主嗎?」、「中國經濟下行還能繼續愛國嗎?」、「愛國主義的建構對學術菁英的影響」等提出問題,與談者也深入地一一分析與回答。

Y’s Day「週三青年日」系列活動會持續舉辦,5月7日週三青年日主題是「在飛彈掉下來和沒掉下來的時候:聽聽烏克蘭街訪,聊聊台灣」,邀請劉致昕(獨立記者)、陳方隅(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郭玫岑(台灣智庫民調與輿情中心主任)一同參與,現場活動已報名額滿,歡迎民眾線上參與。

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系兼任助理教授蕭督圜。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

台灣智庫研究員胡瀚雯。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

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執行長董立文。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馬準威。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