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上任後,至今將屆100天。東海大學與亞洲政經與和平交流協會於4月25日舉辦「川普執政100天」座談會,邀集專精國際政治、美國政治、中國研究、兩岸關係的專家,共同就「川普 2.0」提出深度觀察,從中剖析對美國、全球局勢以及台美中關係之影響。

陸委會副主委、東海大學沈有忠教授指出,川普執政百日以來,美中競爭加劇,全球局勢劇變。他引述了學者杜如松(Rush Doshi)與華自強(Rick Waters)的觀點,強調川普對中政策僅有零散戰術,缺乏整體戰略,促使新冷戰成形,因此美國須與盟友整合出對中經濟與安全戰略。同時,川普也大幅縮減國務院人員編制與人權外交,台灣對此暫未受影響,仍被視為印太重要夥伴。經貿方面,川普政策多次轉折,如關稅政策反覆調整、美中對話訊息混亂導等,使局勢更加動盪;台灣因供應鏈與半導體布局得當,受衝擊較小,並積極與美拓展能源合作以強化經貿連結。在此格局下,台灣應深化與美合作,強化對中關係的去政治化與風險,並降低對中貿易依賴,以穩固國際地位。

中央研究院蔡文軒研究員指出,川普上任初期展現出與習近平相似的自戀型人格特質及不按常理出牌的行為模式,從領導人特質與意識形態層面便可更清楚分析中美互動模式。他接著提出,中美競爭下中國「黨管科技」現象加劇,科技政策逐漸政治化,使專業決策受限。川普對中政策反而更加強化了中共內部的威權正當性。短期而言,中國民眾對經濟困境的忍耐度高於美國,且習近平具有濃厚的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僅在經濟下滑時才拉攏民營企業。

成功大學王宏仁教授指出,中方雖態度強硬,仍希望與美國談判,但相比川普第一任期,中方將更謹慎,初期可能由技術官僚主導。且中國對自身經濟與政治體制有高度信心,認為能擺脫美國科技封鎖,尤其是在電動車與晶片領域。此外他也預測,若川普連任,中方讓步將更少,態度更強硬。他指出,國際秩序正去中心化,印太地區朝抗中趨勢發展,美國安全承諾轉為有條件,並強化美日同盟。

東海大學蔡舒安教授提及,川普上任百日內迅速推動行政命令,包括削減聯邦支出、縮減人力與移民改革等,受到支持者擁護,尤其是在打擊「深層政府」的政策。然而,隨政策推動,美國民眾不滿升高,民調顯示59%不支持其關稅政策,僅39%支持,工人階級尤為反感。媒體多以“Oops”形容川普政策的隨意性,民主黨議員如Jamin Raskin亦批評其破壞憲法價值。川普支持率百日內暴跌14%,加劇政治極化。國際政策方面,川普以美國利益優先,對多國加徵高額關稅,符合「單國博弈」理論。中國則藉此整合國際資源,推動糧食與科技合作,挑戰西方市場壟斷。

東海大學劉明浩教授點出,川普重返白宮後中美關係雖劇烈變動,但仍有結構性因素未變。首先,中美經貿關係持續惡化,川普強調調整貿易失衡、抑制中國產業升級,此不確定性重創第一線金融業者。其次,川普高額關稅也引發供應鏈斷裂,美國出現耶誕商品短缺,IMF警告全球經濟正「地緣碎裂化」,世界市場趨於分裂。他表示,中美對抗促使金融市場下跌,反映全球投資人失去明確避險方向。中國則展現糧食充足、民眾耐壓的特性,有信心與美國長期對抗,並以「互相傷害」策略要求平等談判,使全球供應鏈與經濟充滿高度不確定性,目前也無法以任何模型準確預測中美脫鉤的全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