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擬針對進口藥品實施更高關稅,此舉恐對全球藥品價格與流通產生連鎖效應,對我國來說風險不可輕忽。為避免臨床藥品中斷、價格波動擴大,衛福部表示,食品藥物管理署與中央健康保險署已自今(21)日起啟動跨部門應變計畫,從三大方向全力因應。

第一:為穩定藥品供應,防止臨床斷鏈。
食藥署已建置藥品短缺處理機制,當發現有供應風險時,將即刻啟動評估程序,包括協調國內廠商增產、啟動專案進口機制或尋找替代品。針對產自美國的藥品,食藥署也已完成全面盤點,要求各藥品許可證持有者回報供應現況,並提升國內庫存。特別是罕見疾病用藥、癌症用藥與生物製劑等醫療核心品項,均列為重點追蹤對象,採取前置儲備與滾動監控。

第二:聚焦價格彈性調整,避免藥價失控。
健保署表示,若因全球供應鏈變化導致生產成本顯著上升,藥廠可依據《健保藥物給付與支付標準》第34與第35條規定,主動提出藥價調整建議。健保署已先行盤點可能受波及藥品清單,設立審查窗口,協助業者維持價格合理與供應穩定,確保民眾用藥不受價格驟變影響。

第三:著眼長期韌性,推動本地製藥與原料備援。
食藥署呼籲藥廠降低對單一原料來源的依賴,強化多元採購與備料能力,並以專案輔導與加速審查方式,協助廠商快速取得藥品許可證。此外,政府也將積極推動學名藥與生物相似性藥品的使用,提高其市場占比,並支持新藥於台灣設廠與量產,以建立完整製藥自主體系,提升長期供應安全性。

兩大主管機關強調,此次面對可能的國際供應挑戰,政府已採取主動作為,從短期、中期到長期都有相應部署。食藥署與健保署將持續追蹤美國政策進展與全球供應鏈動向,視情勢變化進一步調整應變措施,全力守護民眾用藥權益與國內醫療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