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戰略中心(Center for Asia Pacific Strategy)副總裁麥克斯韋爾(David Maxwell)稍早主張,台灣韓國在戰略上是相互聯繫的,若其中一個國家不能得到保衛,幾乎肯定會損害另一國的防禦,美國不能再將台灣和韓國視為孤立的安全問題。

他主張建立一個新的安全架構,整合美國的盟友——特別是日本、韓國、菲律賓和澳洲— 並將國防工業基礎協調成一個民主的聯合武器庫, 使印太司令部(INDOPACOM)戰區的所有美國和盟軍部隊保持同步,證明美國及其盟友有能力發起決戰並在第一島鏈內佔據主導地位,以威懾對手。

專門報導防衛與國家安全問題的媒體《19FortyFive》稍早刊登麥克斯韋爾的專論,主張美國應該捨棄過去對台灣與韓國各別處理的方式,採取一種新的綜合戰略和集體安全模式。

麥克斯韋爾指出,中國和朝鮮(乃至俄羅斯和伊朗)正在進行積極的「對立合作」(adversary cooperation),利用美國和盟國計畫試圖保衛台灣而讓朝鮮半島淪陷(或者為了保朝鮮半島而輕忽台灣),為美國帶來戰略災難。因此,美國必須停止將印太司令部威脅視為孤立威脅。它必須制定全面的戰區戰略,透過統一規劃和同步指揮來實施,並且必須與其盟友建立覆蓋整個地區的綜合威懾態勢。

麥克斯韋爾認為,華府應該調整戰略,不再採取孤立的應急措施,不再一次只考慮一種突發事件,而要將台海與韓鮮半島理解為一個整體,並加以捍衛。

麥克斯韋爾主張,美國的印太戰略必須在戰區而不是五角大廈制定。華府對於政治領導、機構間協調和監督是不可或缺的,但並不是具有區域專業知識的從業人員的所在地。美國需要了解印太司令部的地形、盟友、對手和作戰節奏的戰場戰略家,例如印度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帕帕羅上將(Admiral Samuel Paparo)和駐韓美軍司令布倫森將軍(General Xavier Brunson)。

麥克斯韋爾主張建立一個新的安全架構——不僅包括分配到印太司令部的所有美國軍隊,還包括為應對地區突發事件而從美國本土分配的軍隊。

這項架構必須與主要盟友合作建立。韓國、日本、澳洲和菲律賓不應被視為不同領域的單獨夥伴,而應被視為區域聯盟網絡中相互關聯的組成部分。他們的綜合能力—陸基火力、海軍力量、情報、飛彈防禦和網路行動—必須協調一致,以阻止中國和北韓的侵略。盟軍不僅是威懾和防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這些國家的地緣戰略位置也為整個戰區和突發事件提供了強大的支持和靈活性。這不是一個「亞洲版北約」,而是由美國在該地區的朋友、夥伴和盟友組成的傳統網路構建的獨特安全架構。

一項應加快的具體措施是建立聯合國防工業基地—現代民主武器庫。JAROKUS(日本、韓國、美國)造船和軍火聯合體可能是早期原型。這將使盟國能夠擴大生產、分享創新並在危機中迅速補充彼此的庫存。後勤和永續性的協調以及關鍵平台的共同開發對於長期威懾和作戰耐力至關重要。

這些舉措也有助於對抗對手的長期消耗戰略,中國和北韓都在為此做準備。透過現在協調國防生產和後勤系統,盟國可降低前沿部署部隊的脆弱性,並透過「在關鍵時刻作戰」或「接觸層」的能力,提高其在供應鏈和港口受到攻擊時維持作戰的能力。

麥克斯韋爾指出,這樣的安全架構調整意味著要確保捍衛台灣不會以犧牲韓國為代價,也不會為了防衛韓國而犧牲台灣。這意味著授權該地區的指揮官—例如帕帕羅上將和布倫森將軍—來領導這一轉變。

麥克斯韋爾總結說,美國不僅在與時間賽跑,也在與自身的製度慣性賽跑。只有當華府不再將印太地區視為孤立問題的拼湊物,而是將其視為需要統一願景和協調行動的單一戰略生態系統時,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