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免疫療法雖已成為臨床主流,但部分患者在使用期間出現嚴重皮膚過敏反應,甚至危及生命。林口長庚醫院研究團隊釐清背後機轉,指出與特定免疫分子失控有關,並成功驗證新的治療策略可有效控制症狀並避免復發。這項研究成果已於2024年12月發表於國際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這類免疫藥物學名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原理是幫助人體的免疫系統辨認癌細胞,解除免疫力的「錯誤煞車」,讓原本被誤認為「自己人」的癌細胞能重新成為攻擊目標。林口長庚血液腫瘤科主任張文震醫師指出,這類療法改變了癌症治療方式,也大幅延長了部分患者的存活期。目前在台灣核准使用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共有6種,應用於多種癌症。

然而,林口長庚皮膚免疫科主任鐘文宏醫師表示,這類藥物也可能引發一系列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最常見的就是皮膚問題,發生率達30%至50%。輕者可能出現紅疹與搔癢,重者則可能演變為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SJS)或毒性表皮溶解症(TEN),造成大面積水泡、黏膜潰爛,甚至多重器官衰竭,死亡率高達30%至40%,倖存者也可能留下視力受損等後遺症。

為了解此現象,研究團隊結合單細胞RNA定序與T細胞受體分析,針對過敏反應嚴重患者的皮膚樣本進行深入檢測,結果發現與一種名為CXCL10的趨化因子有關。林口長庚皮膚科藥物過敏中心主任陳俊賓醫師指出,CXCL10的原始功能是引導免疫細胞前往發炎或受損處,但當其異常升高時,會吸引大量毒殺型T細胞(CD8 T細胞)集中至皮膚,引發嚴重破壞,產生水泡與潰瘍等反應。

研究團隊進一步使用抗腫瘤壞死因子(TNF)拮抗劑進行臨床應用,作為控制免疫藥物引起過敏反應的新策略。結果顯示,使用此類生物製劑的患者復原速度明顯快於傳統類固醇治療者,且不易復發。鐘文宏醫師表示,這代表治療方向從「強壓免疫」轉為「精準調控」,讓免疫系統恢復平衡,同時保留對抗癌細胞的能力。

陳俊賓醫師指出,在林口長庚,雖然此類嚴重過敏反應發生率每百萬人僅約1至7人,但因治療案例集中,每年仍處理約10至20例。當患者出現紅疹擴大成水泡,合併發燒與口眼黏膜潰爛時,應高度懷疑為免疫藥物所引發的不良反應,務必儘速就醫處理,以降低併發症與致命風險。

這項研究除了釐清嚴重皮膚過敏的機制,也為臨床帶來新的處理方式。相較傳統類固醇治療可能影響免疫療效,新的治療策略可保留抗癌效力,同時減少副作用,未來有機會成為標準作法之一。張文震醫師補充,隨著免疫療法日益成熟,安全監控與副作用處置的重要性也日漸提升,此次成果可望為更多患者帶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