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烏俄戰爭持續,俄羅斯航空工業迎來了一次重要的轉型。為了滿足戰時需求,俄羅斯加速擴展生產線,Su-35 戰鬥機成為重點增產機型之一。但該戰機的出口方向迎來了重大調整,中國不再被列為潛在客戶,而伊朗阿爾及利亞成為 Su-35 未來的主要海外用戶。

軍事專欄《雲霄武堂》今(7)日表示,在 Su-35 的國際銷售版圖中,伊朗和阿爾及利亞成為了俄羅斯力保訂單的核心客戶。伊朗已確認訂購 Su-35 戰鬥機,預計採購數量至少為 24 架,訂單規模可能擴大至 60 架以上。阿爾及利亞也在 3 月敲定了 Su-35 的採購協議,即將成為繼俄羅斯,伊朗和中國之後,Su-35 的第三位外國運營商。

作為長期依賴俄羅斯軍事技術支持的國家,阿爾及利亞的訂單不僅鞏固了兩國軍事合作關係,也為 Su-35 生產線提供了額外支撐。此外印度尼西亞和北韓等國家也被俄羅斯視為潛在客戶。

雖然印度尼西亞此前因西方壓力暫停採購計劃,但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Su-35 的出口障礙可能逐步減弱。

關於中國不再被列為俄羅斯 Su-35 潛在客戶。《雲霄武堂》認為是殲-16 多用途戰機與殲-20 隱形戰鬥機已全面服役,這些機型在技術上更符合中國空軍的戰略需求。

殲-16 多用途戰機與殲-20 隱形戰鬥機已全面服役,這些機型在技術上更符合中國空軍的戰略需求。圖為殲-20。 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中國在國產戰機領域的進展不僅降低了對於進口戰機的依賴,也使 Su-35 在中國市場逐漸淪為「過渡性選擇」,後續訂單似乎沒有空間。國際上一直傳言中國是 Su-35 戰鬥機的首個海外用戶,但僅採購 24 架,並未追加訂單。

俄羅斯在這樣的背景下,選擇將出口重點轉向其他國家,可說是順勢而為。

殲-16 多用途戰機與殲-20 隱形戰鬥機已全面服役,這些機型在技術上更符合中國空軍的戰略需求。圖為殲-20。   圖:翻攝自殲-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