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7日)是言論自由日、鄭南榕自焚殉道36年,國史館與鄭南榕基金會今舉行《鄭南榕獄中日記》新書發表座談會暨史料捐贈儀式。針對日前因中國籍配偶「亞亞」劉振亞主張武統遭限期離境,引發外界對言論自由界線的討論,更有藍委指鄭南榕爭取100%言論自由,鄭南榕遺孀葉菊蘭表示,看見鄭南榕一句「100%言論自由」,有很多人用不同方式各自做對自己有利的解讀,台灣民主還是滿脆弱的。
國史館館長陳儀深致詞指出,今天是《鄭南榕獄中日記》新書發表會,以及史料捐贈儀式,原本行政院長卓榮泰也要出席並致詞,但因近來美國對台的關稅議題,沒有辦法出席。從去年秋天起,國史館獲得鄭南榕基金會同意捐贈大批史料,國史館採集處從同年11月起進行史料原件檢視與內容核對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採集1,042項文件、27項照片,合計1,069項史料。
陳儀深說,這批先入藏的史料包括:鄭南榕推動519綠色行動、二二八平反、新國家等三大運動相關的文宣、手稿、文章及剪報等;張德銘控告鄭南榕違反選罷法相關法院文件、《自由時代》系列雜誌登記證與許可證、社務運營與編務資料、查禁查扣公文等;及鄭南榕求學階段的各項證書、1989年自焚之各界悼文、報導、追思活動資料等。史料採集工作仍持續進行,未來將透過整理、編目,由審編處在檔案史料文物查詢系統中開放各界利用。
陳儀深也提到,1980年代黨外雜誌如何前仆後繼爭取言論自由,相對於最近社會有關「言論自由」討論,希望能回到歷史實況才能做真正比較。所謂100%的言論自由,他從這本《獄中日記》看到:「百分之百的自由,解釋,Liberty House or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 Association等ratings,如英國、美國得99%,日本得98%,台灣只得50%左右。爭取100%是一個理想,有個grade可資爭取。」
陳儀深認為,這段話說明鄭南榕知道現實世界的自由是程度的問題、沒那麼絕對,可見其務實的一面;另談到台灣問題的解決路徑,鄭南榕寫到民主化優先,要移除民主化的障礙(取消臨時條款、戒嚴等);政治動員才是主力手段:組黨、全面改選、自決投票,另提到自決的選項:包括獨立、統一、邦聯、「德國模式」。也許可以這麼說,鄭南榕的追求台灣獨立,最後且以自焚來收場,「激進」可能是他的策略,但激進是用來要求自己、不是要求別人,他內心的藍圖,其實是兼顧民主程序以及自由主義的價值。
葉菊蘭致詞則表示,今天對鄭南榕基金會來講,是個很重要階段,要把有關鄭南榕的史料捐贈給國史館,心裡當然有感受,但也知道終歸鄭南榕要如何被詮釋,走過36年來,看到每一年、每階段都有不同詮釋,這份資料就留給台灣人民詮釋,看後代怎麼看待。
葉菊蘭指出,剛聽到陳儀深致詞,讓她心思千絲萬縷,尤其談到日記內容,未審先判的階段,鄭南榕坐牢時,她在廣告公司上班,要想辦法送菜、相關資訊給人在看守所的鄭南榕,鄭也在北所裡透過這些資訊,不斷思考對雜誌社相關編輯方向,同時也沒忘記思考台灣整體未來的問題。
葉菊蘭說,在那年代,他們是受到天羅地網式的監控,所有的辛酸,今天看來好像都已經過去了,可是她也在想,「台灣的民主,坦白講,還是滿脆弱的」,看看就是鄭南榕的「100%的言論自由」,就有這麼多人用各種不同方式,各自去做對各自有利的解讀,但如同鄭南榕談過,這是比較式的,在威權政府統治下,自由是什麼?他追求的是什麼?今天言論自由有了,可是是否很脆弱,是不是會隨時失去這樣子言論自由的空間?非常不願看到下一代再走到他們過去那個年代,也希望大家共同思考要留什麼給下一代,也看看鄭南榕留下了什麼。

鄭南榕遺孀葉菊蘭。 圖:周煊惠 / 攝

國史館館長陳儀深。 圖:周煊惠 /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