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在當地時間23日舉行國會大選投票,保守派政黨「基督教民主黨與基督教社會黨聯盟」(CDU)贏得164席成為德國國會最大黨,使得黨魁梅爾茨(Friedrich Merz)有望出任下任德國總理。雖然梅爾茨對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及其團隊有所批評,不過有外媒認為,梅爾茨的政治立場及其商界經驗比起總理蕭茲(Olaf Scholz)更適合代表德國與川普政府進行交涉。
根據德國官方統計,保守派「基督教民主黨與基督教社會黨聯盟」(以下簡稱:聯盟黨)在這次大選中贏得164席,成為國會最大黨,而黨魁梅爾茨有望出任下任總理。「另類選擇黨」(AfD)以破紀錄的152席成為第二大黨,而蕭茲所領導的「社會民主黨」(SPD)則以120席屈居於第三。
綜合《德國之聲》、《紐約時報》、以及《華盛頓郵報》等外電報導,梅爾茨出生於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紹爾蘭地區(Sauerland),與其父親一樣是一名天主教徒兼律師。1989年,他首次代表基民盟進入歐洲議會。五年後,他進入德國聯邦議院,並以犀利的演講風格嶄露頭角,在黨團內逐步累積實力。
梅爾茲的政治生涯,根據前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執政前後分為2個階段。早在2001年,梅爾茨就曾希望以聯盟黨總理候選人角逐2002年德國大選,只不過聯盟黨最終還是推舉來自基社盟黨的施托伊貝爾(Edmund Stoiber)成為聯盟黨總理候選人,而後者最終在與社民黨施羅德(Gerhard Schröder)對決中落敗。
自聯盟黨在2002年大選落敗,已是基民盟主席的梅克爾取代梅爾茨,擔任聯盟黨議會黨團主席。此後梅爾茨逐漸遠離政壇,重返法律界。2004年,梅爾茨辭去議會黨團副主席職務。2005年梅克爾當選德國總理。2007年梅爾茨宣佈,由於黨內分歧不會參加下一屆聯邦議院選舉,並最終在2009年以不再競選聯邦議員而正式退出政壇。
在退出政壇後,梅爾茨將重心轉向商界,並先後在國際律師事務所和貝萊德集團(Blackrock)擔任管理職。但隨著梅克爾在2018年宣布不再爭取基民盟黨主席連任後,梅爾茨重返政壇,而他也在2018年和2021年先後敗給卡倫鮑爾(Annegret Kramp-Karrenbauer)和拉舍特(Armin Laschet)後,最終在2022年第三次競選基民盟黨魁成功。
梅爾茨雖然歷經三次黨魁角逐,最終成功登上基民盟黨魁之位。然而,他的回歸使基民盟進一步向右傾,並揚棄過去梅克爾所走的中間路線。尤其在移民政策上,他的立場比梅克爾更為強硬,如他曾在訪談節目中批評德國移民政策,認為新移民的社會融合不足,並主張擴大邊境管制。此外,他上個月在聯邦議會提出了緊縮難民庇護政策的《限制流入法案》(Zustrombegrenzungsgesetz),該法案也獲得極右翼政黨「另類選擇黨」的支持。此舉也引發包括梅克爾在內的許多德國政界人士批評,認為梅爾茨的做法恐破壞德國政界長期奉行、不與極右翼政黨合作的「防火牆」共識。
儘管梅爾茨的保守立場似乎與川普「趣味相投」,而川普也在德國大選結束後於社群平台上祝賀「德國保守政黨」勝選。外界認為梅爾茨的政治立場及其商界經驗,使其更適合代表德國與川普政府交涉,但梅爾茨可能也沒有如川普所設想如此美好,如他曾批評美國副總統萬斯(JD Vance)和科技富豪馬斯克(Elon Musk)在大選期間公開支持「另類選擇黨」是干預德國內政,同時他直言不對美國抱有任何幻想,認為歐洲應該團結增強實力,以便在國防事務上真正達成不依賴美國的「獨立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