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岸關係的舞台上,我們常見政治人物反覆高喊通關密語,像錄音機般重複早已聽膩的台詞;同時,也有不得不走上前台的台商。他們靠著精明的商業嗅覺與圓融的處事技巧,成為兩岸經濟與政治間不可忽視的力量。與僵化的政治操作相比,台商在應對複雜局勢時更具靈活性與智慧。他們在夾縫中找尋出路,台商的智慧,甚至可以媲美以精明著稱的猶太商人,這是政治人物無法企及的。
聞風而動:早於政客的先見之明
2016年,部分台商便敏銳地察覺中國經濟的不尋常變化,開始逐步進行資金外移與供應鏈調整。2018年美中貿易戰爆發後,這種趨勢更加明顯,全球供應鏈開始由長鏈向短鏈轉型,過去以中國為中心的生產模式逐漸瓦解。台商以靈活與機智,在全球經濟重組中搶得先機,贏得更大的主動權與安全性。
相比之下,穿梭於兩岸的政治人物對這些變化反應遲緩,依然困於政治利益的角力中。他們更多關注意識形態的對立與利益交換,而忽略了經濟結構的深層變化。當台商已經著手在全球市場重新佈局時,政治人物仍停留在討好中共的操作中,錯失了大局。
兩岸「大拜拜」中的精準拿捏
習近平上台後,中共透過「兩岸企業家峰會」等形式拉攏台商,試圖藉經濟合作進一步推動統戰(交朋友,令其執行政治意圖)。自2013年起,這一峰會每年舉行,成為中共展示「兩岸經濟融合」的重要平台。今年的主題更聚焦於「打造兩岸新時代產業鏈」,並以福建作為對台融合的示範區。然而,台商對此心中有數,這些峰會不過是一場「大拜拜」。
對台商而言,參與這些活動更像是一種形式上的配合。他們表面上滿足中共的KPI需求,實際上並不改變市場取向。台商「說一套、做一套」,既避免惹麻煩,又堅守自己的核心利益,絕不輕易落入中共設下的統戰圈套。
對中共官場來說,這些台商的參與更多是一種「政治豆腐」的象徵性意義,為的是達成指標並彰顯「融合」的表面成功。台商則懂得「逢場作戲」,這些活動對他們來說,形式重於實質,是一場無害的交易。
台商的「逢場作戲」哲學
台商的靈活性,不僅體現在市場操作上,更體現在對兩岸政治經濟局勢的準確拿捏。他們在中國市場應對中共的經濟誘因時,展現了無與倫比的智慧與機變。
1. 經濟誘因不是無償
台商明白,中共所謂的「優惠條件」並非無償,而是充滿陷阱。雖然接受了這些經濟誘因,他們卻始終保持謹慎,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市場,並將全球佈局作為核心戰略。他們深知,掌握多元市場的能力,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局勢中自保。
2. 政治表態的迴避
面對中共要求政治表態的場合,台商選擇「演一場秀」,說一些中共愛聽的話,但不會過於深入。他們懂得這是中共的政治需求,而非自身商業策略的一部分。對於這種兩面操作,台灣社會不必過於苛責,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至少比政治人物還沒進屋就跪好的,因為這不過是一場各取所需的戲劇表演,結束之後便隨風而逝。
3. 長遠利益的計算
短期的政治配合,對台商來說並不會改變他們的長期商業戰略。他們始終專注於多元市場佈局與穩健經營,並視這為應對風險的最佳方式。台商明白,唯有將風險分散,才能在兩岸關係的不確定性中立於不敗之地。
政治人物與台商的高下之分
與台商相比,兩岸的政治人物往往基於意識形態的對立,缺乏商業操作中的靈活性。他們試圖以政治利益換取經濟利益,但往往流於表面,無法帶來實質的突破。政治人物賣的是「立場」,而台商賣的是「實力」。
台商更懂得中共的政治伎倆,明白這些「優惠」的真實成本。他們以靈活的策略,游刃有餘地應對兩岸複雜的局勢,成為台灣經濟韌性的支柱。他們的智慧與技巧,遠勝於政治人物的僵化操作,是兩岸間不可或缺的平衡力量。
穿梭的智慧
兩岸的台商,既不是中共統戰的工具,也不是單純逐利的商人。他們在政治與經濟之間穿梭,靠的是智慧、靈活與對大局的敏銳判斷。這種能力,遠遠超越了許多政治人物的操作範疇。
台商的角色,不僅僅是經濟的參與者,更是一個洞察者與影響者。在全球化的改變與兩岸關係動盪的背景下,台商的精明與韌性,將繼續為台灣帶來穩健的發展,也為複雜的兩岸關係提供了另一層可能性。
作者:淡江大學兩岸研究中心副主任 洪耀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