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美國與中國分別推出的五代隱身戰鬥機——蘇-57、F-35和殲-20,各自代表了不同的軍事理念和技術優勢,展現出各自航空領域的最新發展與突破。
蘇-57 由俄羅斯蘇霍伊公司研發,作為蘇-27 系列的進化版,強調高空機動能力與火力輸出。該機最大爬升高度可達 2 萬米,憑藉強大的發動機推力和三維矢量噴口技術,能完成如「眼鏡蛇機動」的極限動作。
蘇-57 配備的「環礁」紅外搜索與追蹤系統(IRST),在不開啟雷達的情況下即可探測隱身目標,具備一定的反隱身能力。然而,其隱身性能相較其他五代機稍顯不足。俄羅斯退役少將托爾博耶夫曾表示,蘇-57 在近距纏鬥中占據優勢,但現代空戰已不再依賴一對一的格鬥模式。
美國的 F-35 則選擇將隱身性能與電子戰能力作為核心設計理念。雖然其爬升高度為 1.9 萬米,略遜於蘇-57,但憑藉先進的傳感器融合技術,可實時生成戰場圖像並共享至友軍,大幅提升協同作戰效率。
它的機載設備,如 AN/APG-81 相控陣雷達和分布式孔徑系統(DAS),賦予其強大的信息感知能力。然而,在近距纏鬥中的機動性受到質疑,被戲稱為「飛行計算機」,因美國更注重以訊息優勢掌控戰場,而非單兵格鬥的結果。
中國自主研發的殲-20 在設計上兼顧隱身性能、機動性和多任務能力。雖然官方未公佈其爬升高度,但在航展中的垂直爬升展示足以證明其在高空作戰中的潛力。
殲-20 搭載中國產 WS-10C 引擎,但因此引擎發動力不足,被笑讓殲-20 得了「心臟病」,已逐步向 WS-15 升級,提升了動力與可靠性。此外,其態勢感知與信息對抗能力,充分滿足中國區域防禦和遠程打擊的軍事需求。
三款五代機在技術表現上各有側重:蘇-57 以高空機動性領先,F-35 憑藉隱身和電子戰能力獨樹一幟,殲-20 則以綜合性能展現平衡發展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