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後,表面上經濟依舊有所成長。在2023年GDP成長3.6%,2024年則預計將成長3.9%。然而專家認為,這種「戰時經濟」(War Economy)已經到達上限,難以持續。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稍早刊登聖安德魯斯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高級講師德沃爾(Marc R. DeVore)和基輔國立大學莫希拉學院金融學教授莫滕斯(Alexander Mertens)的文章,指出俄羅斯的戰時經濟已達極限,莫斯科當局試圖動員更多的勞動力和資源,關鍵武器正在耗盡。
德沃爾和莫滕斯指出,俄羅斯繼續出口大量石油、天然氣和其他商品,其實是西方決策者為了將俄羅斯資源留在世界市場而故意設計的規避制裁和漏洞的結果。
莫斯科擴大了武裝部隊和國防生產,為國防工業增加了超過50萬名工人,為武裝部隊增加了約18萬名工人,為準軍事和私營軍事組織增加了數千名工人。據報道,俄羅斯的砲彈產量已增加兩倍,達到每年 300 萬枚,並大規模生產滑翔炸彈和無人機。
儘管取得了這些成就,俄羅斯的戰時經濟仍走向僵局。有跡象表明,官方數據掩蓋了戰爭和製裁帶來的嚴重經濟壓力,這一點已經變得越來越明顯。無論克里姆林宮試圖將多少工人轉移到國防工業,克里姆林宮都無法以足夠快的速度擴大生產,以替換戰場上損失的武器。俄羅斯在烏克蘭使用的所有砲彈中約有一半來自朝鮮庫存。 2025年下半年的某個時候,俄羅斯將面臨幾類武器的嚴重短缺。
德沃爾和莫滕斯分析,俄羅斯的武器瓶頸中最重要的也許是其無法取代大口徑火砲。據開源研究人員使用視訊檔案稱,俄羅斯平均每月損失 100 多輛坦克和大約 220 門火砲。生產坦克和火砲身管需要旋轉鍛造機(每個重達 20 到 30 噸的大型工程零件),每個月只能生產約 10 個槍管。俄羅斯只有兩座這樣的鍛造廠。
換句話說,俄羅斯每個月損失約 320 個坦克和火砲身管,但僅生產 20 個。俄羅斯不太可能購買更多的鍛造廠並提高其生產率,朝鮮和伊朗都沒有大量合適的替換桶庫存。為了部隊補給,俄羅斯一直在從蘇聯繼承的大量庫存中拆除坦克和火砲。但自戰爭開始以來,這些庫存已經枯竭。結合目前的戰場損失率、庫存回收率和生產率,俄羅斯的砲管似乎將在 2025 年的某個時候耗盡。
俄羅斯也在消耗其他武器,速度遠遠快於其生產能力。開源研究人員統計,自戰爭爆發以來,至少損失了 4,955 輛步兵戰車,平均每月損失 155 輛。俄羅斯國防承包商估計每年可生產 200 枚,即每月約 17 枚,以抵消這些損失。同樣,即使俄羅斯每年擴大生產 300 萬枚砲彈,與當前前線消耗量的各種估計相比也相形見絀。雖然這些估計低於俄羅斯軍隊在 2022 年發射的 1,200 萬發子彈,但遠高於俄羅斯工業的生產能力。
德沃爾和莫滕斯指出,克里姆林宮對此無能為力。由於俄羅斯經濟基本上處於充分就業狀態,俄羅斯國防公司現在難以吸引工人。更糟的是,這些公司正在爭奪與俄羅斯武裝部隊相同的人員,俄羅斯武裝部隊每月需要招募3萬名新兵來補充傷亡。
為此,軍方提供豐厚的簽約獎金並大幅提高薪資。反過來,國防生產商不得不將薪資提高五倍,導致 10 月通膨率達到 8.68%。
俄羅斯的經濟表現——以低失業率和不斷上漲的工資為標誌——是軍事凱因斯主義(military Keynesianism)的產物。換句話說:從長遠來看不可持續的巨額軍費開支卻人為地促進了就業和成長。幾乎所有新工作都與軍隊有關,對民生經濟幾乎沒有產生任何價值,因為民生經濟的大多數部門都很難找到工人。
德沃爾和莫滕斯指出,俄羅斯這種戰時經濟有其極限,並沒有辦法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