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如杜甫《蜀相》:「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般,日本自民黨石破茂總裁在10月1日就任首相後的首場記者會上,宣布將在9日解散眾議院、15日發布選舉公告、27日進行總選舉,並強調「石破茂內閣必須是獲得認同與理解的內閣」,藉以檢驗日本國民對新政府的支持度。

在萬眾矚目下,日本第50屆眾議院選舉在今(28)日凌晨的開票結果,在總席次 465席次中,執政聯盟獲得 215席(其中自民黨獲 191席、公明黨 24席),而在野黨共計獲 235席(其中立憲民主黨 148席,日本維新會 38席);而執政聯盟的敗選結果,竟還不如選前「第50回衆議院選挙全国情勢調査(2024.10.21)。

日本各大媒體的預測,皆意味著石破茂首役即告出師不利,既未能達到他在大選前的預設目標「自公聯盟取得過半數席次(233席)」,更遑論執政聯盟既往的:

  • 第47屆安倍政權的 323席(總席次 475席,自民黨 291席單獨過半,公明黨 35席)
  • 第48屆安倍政權的 313席(總席次 465席,自民黨 284席單獨過半,公明黨 29席)
  • 第49屆岸田政權的 293席(總席次 465席,自民黨 261席單獨過半,公明黨 32席)

這些紀錄均能贏得「絕對安定多數席次」(在各委員會都能達成執政黨委員多於在野黨委員)。所以,針對此次「執政聯盟大選失利」的結果,殊值吾人檢視其成因與石破茂政權的未來發展,並據以研擬台日關係的應處之道。

一、執政聯盟席次未過半的成因

第50屆眾議院選舉結果中,自民黨和公明黨的席次判未能過半,形成了「自公聯合政府」的政治危機,究其原因計有:石破茂總裁的領導失策、搖擺不定的外交政策、腐敗問題處理不當,以及日本政界「權力鐵三角」體制的逐步瓦解,導致自民黨無法穩固選民基礎和支持。

(一)石破茂領導危機與公信力流失

石破茂接任自民黨總裁後,在重建黨內信任上面臨挑戰,尤其對岸田文雄辭職後的政治獻金醜聞處理不力,未能果斷應對統一教和餐券扣弊案,削弱了領導威望,損害了個人形象和自民黨的清廉形象,選民信任度下降。石破茂的保守選戰策略更顯魄力不足,使自民黨失去選民支持。同時,公明黨因自民黨醜聞波及與選民對執政聯盟的不滿,支持率下滑、席次減少,影響聯盟內的發言權。所以自民黨與公明黨的挫敗讓執政基盤更不穩,面臨重新贏回選民信任的重大挑戰。

(二)對中政策搖擺與國內外疑慮

石破茂在對中國的政策上態度搖擺,選舉時雖宣稱強硬,但上任後僅表達「關切」,沒有實際行動,讓保守派失望,並使自民黨在國防安全議題上顯得被動,給了中國「聯中抗美」的錯誤印象,影響了日本的國際地位;另外,石破茂未延續安倍晉三、菅義偉與岸田文雄政權的堅定「親美抗中」方針,減弱了美日同盟的穩定性,讓美國的戰略支持減少,搖擺的外交政策使得國內外對政權領導能力的疑慮,進而票源流失。

(三)派系鬥爭加劇與相互掣肘

自民黨內派系之間在9月27日的總裁改選時的嚴重分裂,加劇了選情不利的局面,因此石破茂在短短一個月內根本無法整合各派系,導致黨內分歧加深,進而引發各派系的相互掣肘,削弱自民黨的穩定性。從而引發選民對自民黨內部的內鬥和混亂感到不安,轉而支持組織更穩定的在野黨。

(四)政策模糊不清引發選民失望

石破茂上任後未提出清晰的政策藍圖,尤其在經濟和社會福利領域,政策方向反覆不定,選民無法理解自民黨的施政重點,造成失望情緒。他的改革承諾缺乏實際行動,無法有效應對經濟低迷和人口老化問題,反而讓反對黨提出具吸引力的方案,令自民黨的政策顯得空洞無力,削弱了自民黨的競爭優勢和選民支持度。

(五)反對黨崛起與社會輿論變遷

日本社會對政治誠信的需求日益增長,選民期待真正的改革。檢視此次反對黨提出的政策更為具體,且強調打擊腐敗,吸引了對自民黨失望的選民,所以社會氛圍的轉變進一步削弱自民黨優勢,選民轉向支持具有革新形象的在野黨,給自民黨造成更大的壓力。

(六)鐵三角體制瓦解與政治生態改變

自民黨長期以來依賴的「權力鐵三角」體制(黨派、官僚、財閥間的相互支持)逐漸崩解。隨著經濟結構轉型,財閥影響力減弱,選民要求更高的政治透明度,官僚對自民黨的支持動搖。所以鐵三角的衰退,削弱了自民黨的政策執行力,讓黨內穩固基礎逐漸崩解,使得自民黨難以再依靠此體制穩定執政。

二、石破茂政權的未來發展

(一)政權不穩與聯合政府的政策挑戰

「自公聯合政府」未過半,使執政聯盟需要爭取其他小黨支持來穩固席次。然而,小黨支持可能附加政策條件,迫使自公聯盟做出妥協,導致政策協調困難重重,降低施政效率,甚至頻繁產生政策爭執,進一步加劇政權不穩定性。

(二)在野黨影響力擴大與監督力度加強

在此次選舉中,反對黨因主張反腐和清晰的政策而大獲支持,選後將趁勢擴大影響力,並對政府加強監督。反對黨將借助自公聯盟內部分裂與石破茂政策搖擺的弱點,質疑其執政能力,並積極推動涉及社會福利、政治透明的立法,加深執政聯盟的壓力並擴大自身選民基礎。

(三)自民黨內部分裂與派系鬥爭加劇

石破茂上任後無法平衡黨內各派系需求,尤其在對中及經濟政策上分歧嚴重,進一步加劇了派系間的競爭。部分派系可能轉而支持反對黨,或推動提前大選來改變政治格局,削弱了自公聯合政府的穩定性。若石破茂無法有效整合黨內派系,自民黨將難以維持執政聯盟的內部團結。

(四)外交政策曖昧與國際地位降低

石破茂在對中政策上態度搖擺,未能堅定立場,影響了美日同盟的穩定性,導致國際上對日本的信任減弱。若日本無法在美中競爭間清晰表態,將降低美國對日本的戰略支持,進而削弱其在印太地區的影響力;此外,若日本外交政策缺乏一致性,也將面臨更多外部壓力,進一步削弱在國際舞台的地位。

(五)經濟改革不善與選民失望

自民黨未能提出具體的經濟政策,尤其在應對人口老齡化和財政赤字上缺乏有效策略,進一步削弱其執政形象。選民對經濟政策的模糊失望,使得自公聯合政府的支持度下降,反對黨可能藉此經濟議題加強攻勢。若經濟改革未見成效,執政聯盟的支持度將進一步流失。

(六)權力鐵三角的瓦解與提前大選

自民黨長期依賴的「權力鐵三角」體制逐漸瓦解,財閥和官僚對自民黨的支持減弱,官僚因政策不明而態度保守,財閥因經濟壓力削減支持,進一步影響政權穩定性。若自民黨內部無法有效處理分歧並改善政策方向,派系可能推動提前大選,或在野黨與自民黨部分派系合作進行政治重組,將使得日本政局出現重大變革。

三、台日關係的應處之道

雖然日本政局的變化,但台日關係的結構性不會因而改變,因台日彼此間擁有多層次且密切的「五形與五體」關係,包括:一是在「美國引領」所形塑的「戰略共同體」,二是在「地緣安全」所形塑的「命運共同體」,三是在「民主政治」所形塑的「價值共同體」,四是在「經貿科技」所形塑的「利益共同體」,五是在「民間友情」所形塑的「情感共同體」,所以台灣應聚焦於台日多層次的「五形與五體」關係,以保持穩定的合作基礎並因應區域情勢的變遷。以下是台灣可以採取的因應策略:

(一)強化「戰略共同體」合作

台日兩國在「美國引領」下形成的戰略同盟基礎,是因應區域不穩定的重要資產。即使日本政局動盪,台灣應在國防及區域安全問題上持續深化與日本的戰略合作。這包括推動三方聯合演訓和防衛計畫,使台美日之間的聯防機制更具機動性和實效性,以應對印太區域的可能威脅。

(二)穩固「命運共同體」關係

基於台日地緣位置接近,雙方在區域安全上有著共同利益。台灣應加強與日本在防災應變、海洋監測及資源管理等領域的合作,並建立常態化的溝通平台以快速應對地緣風險。透過深度交流及資源共享,可強化雙方在海洋安全及災難管理方面的協同,以維護共同的區域穩定。

(三)加強「價值共同體」互信

台日兩國共享民主價值,台灣應積極推動台日民主制度與法治建設的交流。隨著日本政局的波動,台灣可以在公民社會、媒體自由、人權保護等方面深化合作,並組織定期的政策交流研討會,加強台日兩國的價值認同,使雙方在國際場合上能夠協同推動人權與民主議題。

(四)深化「利益共同體」合作,推動經貿互聯

台灣應繼續擴展與日本在經貿科技方面的合作,特別是在半導體、數位經濟、能源轉型及智慧城市建設等關鍵領域。台日可協商建立雙邊投資協定或自由貿易協定,以進一步降低貿易壁壘。此外,針對供應鏈重組的趨勢,台灣可與日本共同建立穩定的產業鏈,促進彼此在印太區域的競爭優勢,進一步鞏固雙方的經濟利益。

(五)強化「情感共同體」互動,推動民間外交

台日之間的情感基礎深厚,台灣可通過文化、旅遊、教育等領域的合作,深化雙方的民間友好關係。推動青年交流計畫、留學互動及文化展演活動,以加強新一代的台日連結。此外,利用日本地方政府或民間團體的友台氛圍,擴展台日雙邊的社會和文化交流,形成穩固的民間外交力量。

(六)推動與美日的「自助互助」聯合

在美中印太博奕的背景下,台日應深化與美國的協同合作,並強化台美日三邊安全對話。台灣應積極與日本探討在聯防、防務產業合作及情報交換上的進一步合作機制,以建立靈活的共同防禦體系。藉由自助互助原則,台日雙方能更有效應對區域威脅,並與美國形成更緊密的安全聯繫,提升戰略自主性。

四、結論

日本第50屆眾議院選舉中,執政聯盟未能過半,反映出石破茂政權在領導危機、外交搖擺及內部分裂等挑戰下的脆弱性。面對政權不穩、在野黨監督加強及政策協調困難,石破茂未來的施政恐受制於小黨條件與內部分歧,並將面臨美國總統大選後美日同盟的變局;因此,台灣應密切關注石破茂政權的發展動向,並強化台日多層次合作,以穩固雙邊關係,在美中印太博奕中維持台灣的戰略利益與區域穩定。

本文獲央廣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