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解放軍10月14日清晨5時宣佈對台展開「聯合利劍-2024B」跨軍兵種聯合軍演,組織海陸空及火箭軍等兵力,在台灣海峽及台灣北、東、南三個方向展開演習,包括前一天進入巴士海峽的海軍「遼寧號(舷號16)」航空母艦編隊參與演習。隨著台灣有線電視新聞上午6時開播(夠貼心吧,提前1小時讓新聞工作者可以製作新聞),消息迅速傳遍大街小巷,開始比較1996、2022及2024A多次環島軍演有何不同,雖然有點緊張,但馬照跑、舞照跳、股市照漲、牛皮照吹。

國防部煞有介事地在下午17時召開記者會,說明掌握的軍演狀況,只是記者會結束,解放軍在18時也宣布演習結束。面對戛然而止的軍演,有網友嘲諷「太沒誠意了!人員都召回了然後你們給我來這招(演習結束)!存心惹中華民國軍人生氣就是了!逼我們反攻大陸嗎!」有人引用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諷刺。但事實上,外行的看熱鬧,內行的看門道;對岸13小時的軍演,恐怕有很多在政治口水之外,必須深思的軍事課題。

平心而論,國防部在得知對岸啟動軍演後的一連串動作,譬如海軍艦艇緊急出港、岸置反艦飛彈部隊迅速機動就位,說明平素的訓練還是有其價值,實在該為這些辛勤的國軍弟兄點讚、加油。只是,在賴清德總統10月5日在國慶晚會上拋出「祖國論」前,就有共軍2024B演習的猜想;13日公布遼寧號通過巴士海峽到14日東部戰區發言人宣布軍演,請問事前真的有掌握嗎?有媒體「事後諸葛」說:數日前就有徵兆,從共軍出海戰機多批次、多架次數量異常增多,明顯在演練奪取空權,尤其遼寧艦編組進入西太平洋後有多架次反潛直升機頻繁在東部海域升空。但事實上,根據國防部數據,在5日之後到軍演前,共機單日出海最多27架;逾越海峽中線是11日的22架次。相比1至9月份數據,怎麼說出「出海戰機多批次、多架次數量異常增多」的推論?而如果共軍出動主、輔戰機、無人機共125架次、17艘軍艦、17艘公務船,其中90架次進入台灣應變區(國防部記者會公布資料,統計至當日16時30分),都沒有事前兵力調動集結徵候,那真是嚴重警訊,表示共軍可能真的有能力隨時可戰;在共軍機艦大兵力出動執行演訓任務時,有沒有掌握其他戰區轉場進入填補的後續戰力?這些基本的軍事情報到底有沒有「看到」?不管是要國人放心或是注意當心,透明的訊息揭露重要性不會亞於那些大官們拿幾張紙開國安會議的照片。

另外,對岸13個小時的演習當中,宣稱「保台」的美國人在那裡?美國國務院以發言人米勒(Matthew Miller)名義發表書面聲明,批評解放軍進行軍事挑釁有造成局勢升級的風險,對解放軍在台海及台灣周邊舉行聯合軍演表示「嚴重關切」;「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竟沒有從日本首相石破茂口中說出…只說:「台灣海峽、台灣周邊的和平與安全,不僅我國(日本),對地區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問題。我國正在注視狀況的推移變化。」某名嘴「台灣五要」的第一項「要外交支持」,嘴上說說就滿足?扯上邊就高興了?

中國官媒央視宣稱「聯合利劍-2024B」演習,轟-6K戰機掛載實彈飛赴預定空域,對「敵」港口軍事目標實施多波次模擬聯合打擊。 圖:翻攝央視

只是純粹演習?還是台海戰爭的模擬課?

俗諺說:「大軍未動,糧草先行」。軍事上判斷敵方是否準備發動攻擊,主要可從兵力調度、物資籌補等面向分析。譬如突然大量儲備油料、囤積糧食等,甚至從電訊偵察、衛星探測,發現不屬於當地部隊集結,異常增加或刻意靜默的通訊,研判可能的軍事動作。請問,除了前述的「事後諸葛」之外,這次解放軍「聯合利劍-2024B」到底有沒有上述的狀況?或許有人會說,就是因為沒有事前準備,所以13小時草草了結。如果真是事前沒有準備猝然發起演習,不但不能輕忽,更應警惕!因為這就表示在沒有徵兆的狀況下,解放軍就可以發動一場13小時、涵蓋台灣海峽及台灣北、東、南三個方向的攻擊行動。筆者在上一段中提問:「有沒有其他戰區轉場進入填補的後續戰力?」問的就是如果行動延續是否有替代動能?這將決定戰事是否繼續。這次的演習中,中國官媒《央視新聞》報導,參與此次軍演的多批多架轟-6K戰機掛載實彈飛赴預定空域,對「敵」港口軍事目標實施多波次模擬聯合打擊;而有台灣的軍事專家認為:「戰時共軍機艦也將受制於我海空兵力、飛彈,無法像操演時如此靠近台灣」,筆者不太明白這位專家的邏輯,人家都掛實彈到家門口,還要說戰時無法靠那麼近?因為中國說是「演習」就可容忍?你怎知人家不會由訓轉戰發動突襲?

仔細分析「2024B」與前幾次有何不同,加入的中國海警4個編隊是主要亮點,其中還包括目前全球最大噸位、堪比巡洋艦的「海警2901號」;有人說海警船的目的是封鎖台灣周邊海域,登艦抽查和扣押美國售台武器運輸船隻,向台灣運送石油、天然氣等能源運輸船,「圍而不打」,似蟒蛇勒緊、窒息獵物的戰術。但從現實層面來看,如果時間拖長,國際愈有時間聲援或實質援助台灣,對中國絕對是不利的因素,那為什麼他要派海警船繞台?筆者認為,除了在法律戰上突顯中國對台海掌握「主權」與「治權」外,更重要的不是「進不來」,而是「出不去」;警告可能外逃的「頑固台獨份子」,密密實實的海上執法讓你無處可逃。

另外,有人說「2024A」演練的是戰前封鎖,「2024B」演練則屬作戰封鎖建立封控線;A屬於演練「戰爭準備」階段,由平時的訓練轉為演習編組,形成戰前封鎖或隔離的態勢,為後續先期作戰作準備,以「進」準備「圍」;B則是進化版「由演轉戰」的實際演練,除戰區中心北移明確標註基隆位置外,位於台灣北、中、南三個主要登陸地區紅沙灘的外海,東部的阻離是演練封鎖戰時支援物資,北部則是奪取封控線,模擬作好登島前的戰略態勢準備。只是不管A或B,都沒提到2022年8月那次,日本防衛省說有5枚東風系列導彈落在日本專屬經濟區(EEZ),其中4枚飛越台灣本島上空;也就是說,人家手上還有其他牌還沒掀呢…有沒有一種可能是不管A或B,解放軍是要建構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A2/AD)力量,目標不是台灣,而是可能伸援的國際力量?真正攻台的是火箭軍?雖說台灣號稱全球防空飛彈密度世界排名第2,僅次於以色列,但可以完全忽視這其中之一的可能假設嗎?

中國官媒央視宣稱「聯合利劍-2024B」演習,火箭軍部隊於各任務區執行演練。 圖:翻攝央視

無感=台灣特有的「全社會防衛韌性」?

總統賴清德今年5月16日以三軍統帥身分出席陸軍官校百年校慶,特地喊不能接受「首戰即終戰」的投降主義。在政治上有其正確的價值,但務實地看,正是要避免「首戰即終戰」,所以要多層次建構防禦韌性,軍事層面的籌獲,得砸錢、花時間,而民間的自我防衛同樣也是砸錢、花時間一點都不能少。解放軍13個小時的演習,被譏為「擺拍」的國安會議,除了被批評沒有一位軍職人員與會、沒有海巡署人員與會之外,幾天前才被點名負責「全社會防衛韌性」的內政部,竟然也不在這個「上書房」、「軍機處」裡出現,當然遑論各級政府有什麼積極處置;所幸人家雷聲大雨點小,虎頭蛇尾半天鳴金收兵,讓專家「隨時可由訓轉戰」說法不攻自破,造就「股照炒,續拜廟,晚上逛夜市不可少」怪異現象。台灣人對軍演的「無感」,讓日本新聞節目街訪做不下去,只好改介紹滷肉飯,這就是台灣特有的「全社會防衛韌性」?到底是「蝦米攏毋驚」還是「蝦米攏嘸栽」?如果真正發生戰事,還是這等模樣?

誰造就這種台灣特有的「全社會防衛韌性」?就是動不動就扣帽子「認知作戰」,意見不同就是「疑軍」、「疑美」,搬出不具名國安人士批評、警告,然後不慎思明辨理則,只會作秀、作樣子、放馬後砲。比方說吧,某臉書粉絲專頁刊載「募款送飛彈車組手搖飲,第一批200杯送到」,海軍司令部發文「誠摯感謝」,吹擂「守護家園安全是軍人的職責」,「當下即已婉拒所饋贈手搖飲」;事實上,對比民進黨立委洪申翰17日質詢,指中國媒體在報導指出「雄風飛彈機動發射車」的部署地點,有情報洩露的疑慮。是不是該想到是誰可能曝露這些訊息?募款送手搖飲,怎知要送到哪?窺探指路嗎?即使部署位置可能是公園、公路,戰時狀態下那就是要塞基地,是這些閒雜人等該靠近的嗎?要不要拍照打卡?要不要順便叫個便當?「第一批200杯」,就是至少接近200人?那換算操作編組,是不是就大略知道部隊規模?推算國軍的戰術行動?那這到底是好意?還是刺探?海軍司令部其實不僅不該發文感謝,而應該循保防管道詳細究查;但在「蝦米攏嘸栽」的全民國防教育下的多數人,不經大腦,還以為是簞食壺漿民敬軍,搞得不倫不類,讓人看得啼笑皆非。

總統賴清德召開國安高層會議應對中國軍演,總統府資政邱義仁也列席。   圖:翻攝自賴清德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