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國軍艦通過台灣海峽激怒了中國政府。那麼,德國重視對中國經濟關係的「轉變」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9月13日,兩艘德國軍艦經過22年來首次通過台灣海峽。這可以說「一向在經濟方面推動與中國合作」的德國,在政治方面,採取了強硬立場的證明。中國政府當然對此提出了嚴厲的抗議和警告。
就在此前,有關中國經濟現況的月報再次顯示出中國經濟慘淡的情況。物價持續下跌,投資設備等固定資本的企業活動低迷。這說明了中國經濟在債務、人口(少子老化)、風險迴避(壓制購買)的三重負擔之下陷入了困境,而無法擺脫通貨緊縮的現實。
這確實是一個內憂外患。以習近平為首的政府陷入了恐慌,甚至喊出了「砸鍋賣鐵」的成語,其重點是不惜一切代價,要籌集資金(亦即籌集償還債務所需的資金),因此情況可以說是嚴重到相當的程度。
根據官方預測,2023年該國公共債務餘額比起前一年增加 45%。今年上半年,除上海之外,31個省級的地方政府財政全數是斥字。
除了缺乏稅收外,地方政府還無法透過公共土地的出售來賺錢,因此,無論如何要不惜一切代價去籌集資金來償還債務。地方政府對做輕微違法行為的私人公民和外國公司處以異常的巨額罰款。他們還溯及既往被強迫繳納 30 年前的拖欠稅款。如果這個情況是「砸鍋銷售」的現實的話,那麼這樣做不但沒有任何好處,而且只會導致人們對《政府的危機管理能力》失去信任。
相對地,中央政府的對處,其巧妙處和愚蠢的程度不亞於地方政府。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被諷刺為「茅台化債(用茅台酒溶化債務)」的案例。中央政府放棄了自己持有的 100% 國有釀酒公司《貴州茅台酒》10% 的股份,並將其轉讓給貴州省地方政府。
本來應該歸中央政府的利潤的一部分被用來救助負債累累的地方政府,但這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僅僅只是讓腐敗的地方官僚高興,並不能解決結構性債務危機。
如果將這些資產出售給高生產力的私人企業的話,這些資產是可能會有利可圖的,但習近平並不想放棄國有資產。他也反對向普通家庭提供消費獎勵金,而這個消費獎勵金是能夠期待它有助於「緩解少子化、人口老化和抑制購買所帶來」的通貨緊縮之壓力。他於新冠病毒大流行的最後階段持續嚴格封鎖,這就帶來了悲慘的結果,看來這位殘暴的統治者還沒有從這個悲慘的結果當中汲取教訓,而想要再度重蹈覆轍。
外國投資人也了解這一個情況。德國汽車巨頭福斯汽車計劃以開工率降至 50% 為理由,關閉第二家工廠。由於在中國市場的業績低迷(而導致其股價暴跌),賓士下調了獲利預期。其他的外國企業也面臨類似的困難,被迫苦戰,這些企業的本國政府正被迫重新考慮與中國政府和中國市場的距離感。
直到最近之前,這些國家還認為中國是一個“甜美的市場”,並努力去避免冒犯、得罪中國政府。但是,目前中國市場正陷入困境,政府無望能加以改善。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沒必要再巴結中國了,應該對中國的產品徵收高關稅。而在台灣問題上,包括德國在內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主要成員國都開始支持台灣。
二、我們應該做什麼?
這些變化才剛開始,但幾年後會發生什麼事呢?隨著中國失去經濟活力,其政治擴張野心應該會縮小,但就怕習近平窮鼠咬貓,做出如慈禧太后的煽動義和團之舉。
現在的習近平就像乾隆之後的嘉慶與道光,我們台灣應該展開活躍的外交工作,趁中國衰退之際,讓世界對台灣伸出支持之手。
作者:張正修,曾任考試委員、開南大學法律系系主任、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兼任副教授、台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研究所兼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