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後,中國經濟正面臨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從未經歷的危機。除了房地產崩潰以外,服務業表現也持續疲軟,跨國公司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從中國撤資。儘管中國以「經濟光明論」和「國家安全」治理等名義加強對經濟信息的管控,卻有許多外媒指出,這反倒讓中共政權重蹈前蘇聯倒台的覆轍。《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日前指出,中國當前經濟問題的根源在於資訊流通受限,導致市場缺乏透明度,進一步引發信心危機。
《經濟學人》於5日指出,在這波經濟危機中,中國的資訊流通情況倒退數十年,許多投資人擔心中國政府正在篡改數據、控制敏感資訊,甚至拿出不切實際的經濟處方。例如,中國的青年失業率的數據已被「改善和優化」過。根據美國智庫「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FR)資深研究員賽瑟(Brad Setser)指出,中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中顯示的貨物貿易順差,自2022年以來顯著低於海關公佈的數字,這引發了對數據準確性的質疑。此外,從8月19日開始,中國不再公布每日淨流入、流出上海與深圳股市的外資流量,這讓投資人更難判斷對中國股市的信心狀況。
《經濟學人》表示,若中國無法克服這些問題,要實現以新興產業為核心的經濟轉型將會變得非常困難,甚至可能重蹈蘇聯專制統治既不自由又效能低落的覆轍,最終導致經濟崩潰。近年來在習近平領導下,中國的審查制度愈加嚴格,社群媒體受嚴密監控,官員擔心公開政策討論會惹上麻煩,學者擔心被監視,商人也被迫跟著黨的口號,對共產黨不利或感到尷尬的數據都遭到掩蓋。由於經濟數據變得不透明且虛假,公部門與企業因此難以做出正確決策。
《經濟學人》強調,根據歷史經驗顯示,公開透明的資訊對提升決策品質、降低重大失誤機率、促進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哲學家波普(Karl Popper)和自由市場理論經濟學家海耶克(Friedrich Hayek)均認為,政治自由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而權力與資訊的分散更可以防止專制,讓數百萬企業和消費者做出更明智的決策,過上更好的生活。過去蘇聯解體證明了經濟自由的重要性,蘇聯統治者嚴格控制訊息,最終卻連領導層也無法獲取準確的資訊來了解實際情況。此外,受到政治氣氛和風險的影響,恐怕不會有人公開承認習近平的某項重要政策失敗。因此,在資訊受管制的環境中,權力與腐敗的風險逐漸上升,政策低效問題可能會越來越嚴重。
《經濟學人》建議,為有效應對未來的挑戰,中國迫切需要建立一個讓公民、私營部門和政府都能夠獲得充分資訊和透明度的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