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年前,新漢毅然踏上轉型之路,從純硬體製造廠變成提供軟硬體整合方案的公司,並分拆出三家子公司。轉型過程吃苦難免,如今新漢與它養出的三隻小金雞已闖出成績,展望未來有機會也有挑戰。

一隻隻機械手臂忙著組裝零件,地面上的自主移動機器人則穿梭在工作站間,運送材料和成品,從工廠中央戰情室螢幕上,即時生產流程、良率一目了然,就連工廠用電、產品碳足跡也能監控管理。打造這樣的智慧工廠,正是工業電腦業者新漢的強項。

1992 年成立的新漢,不像研華有大股東華碩坐鎮、樺漢有鴻海「富爸爸」撐腰,它從圖形工作站起家、後改做工業電腦,並早在 12 年前就跨入軟硬體整合,一路轉型,成為工廠智慧化的幫手,更投入機器手臂產業。新漢能走出自己的路,原因是董事長林茂昌 32 年來,堅持不做「me too」生意。

製造業智慧化 轉型軟硬整合

「我不喜歡做 me too,你跟人家一模一樣,到最後就是競價。」個人電腦(PC)產業出身的林茂昌,打從創業第一天,就立下這個目標。新漢做過伺服器、圖形工作站,1995 年微軟作業系統 Windows 95問世,效能、價格勝過圖形工作站,林茂昌意識到危機,果斷追上當時 PC 走向工業應用的趨勢,做起工業電腦,用在車載、電子看板、製造等領域。

儘管業績穩定,林茂昌仍不斷思考:「我們還能做什麼不一樣的事?」2011 年,「工業 4.0」、物聯網概念興起,開啟製造業智慧化的濫觴,代表設備間要互相「溝通」、對軟體的需求增加。看準這項商機,林茂昌 2012 年決定發展軟體能力,從純硬體製造,轉型為提供軟硬整合解決方案的公司。

然而,一家硬體做了 20 年的小廠,要怎麼換腦?新漢直接找來一批軟體工程師,「結果沒多久就紛紛離職,一個都不剩!」林茂昌說,組織都是硬體思惟,研發團隊把產品做好才要求軟體工程師除錯,軟體工程師自覺大才小用、組織方向錯誤而求去,但其實在產品研發初期,軟硬體研發人員就得合作,甚至許多應用,一開始就得讓軟體人員主導。

發現問題後,林茂昌再找軟體人才擔任主管,並慢慢調整制度、分拆子公司,包括專精智慧製造的新漢智能、布局安控產品的綠基,及從新漢智能獨立出來、研發機器人控制技術的創博;子公司主要鑽研軟體,再由新漢或其他供應商提供硬體,整合成完整解決方案。

但轉型遠比林茂昌想的還難。以新漢智能、創博的發展歷程來說,過去機器手臂的「大腦」,即負責手臂動作、移動方向的控制器技術,都被國外掌握,台灣僅掌握機械技術、從事組裝,讓林茂昌決定做領頭羊,「我們異想天開,覺得控制器不難啊!不是硬體上面加演算法就好了嗎?」他沒想到,過程中每年燒掉上億元,新事業成為母公司 EPS 減項,讓小股東抱怨連連,創博耗時 3 年才突破機器人控制器的演算法技術,搭配新漢擅長的工業電腦,組成成品。

本文獲得今周刊授權刊載,若寫閱讀更多內容,請參閱今周刊第 1445 期

其他文章

未來 10 年買股不如買美債?為何我賣掉 8 千萬的 0050,購入 1 億元美債 ETF:00687B 潛力與風險分析

https://bit.ly/472r9cQ

財產多少錢以下,不用煩惱遺產稅?以遺產 2 千萬和 5 千萬試算:生前贈與 VS 死後繼承,哪個更省稅

https://bit.ly/3AEECv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