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未來10年將迎來3億人退休,據中國社科院估計,全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餘可能於2035年耗盡。然而,在此養老金壓力下,中國政府卻轉而提出「房屋養老金」的概念,引發社會廣泛質疑。原本人們期望通過購房來保障老年生活,卻不料現在變成了房屋反過來「養老」。不少人認為這是中共推出的新一輪「割韭菜」行動,迫使中國住建部出面解釋稱該制度的細節尚未公布,且資金將由地方政府探索,並聲稱不會「直接」向人民收費。

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正面臨爛尾與崩盤危機,首當其衝的是地方國有銀行。地方銀行的負債急劇上升,連帶地方政府的負債暴增,更無力填補虧空。為了減少爛尾樓的風險,政策是保交樓,政府不得不出資完成這些未完工的房屋,以穩住負債。

中國原本計劃推出「房屋稅」,但在當前房地產市場崩盤的情況下,若此刻推出,無疑是雪上加霜。因此,政府轉而推出「房屋養老金」這一新名詞,並伴隨房屋體檢和房屋保險制度,尤其是考慮到中國約20%的房屋已超過30年樓齡,人未老房先老。目前,上海等22個城市正在進行試點,重點在於政府建立公共帳戶來管理這筆資金。

自2004年開始,中國強制徵收房屋維修資金,比例為房屋交易總價的2%。截至目前,全國房屋維修資金累計已突破一萬億元人民幣,但實際使用率卻很低。上海、北京、杭州僅有10%,深圳5%,成都更是只有4%。儘管這筆資金被列為專款專用(業主委員會),但由於需要全體業主三分之二投票通過才能動用,導致使用門檻高,實際利用率低。如今社保基金已經空虛,但這筆房屋維修資金雖然存在,卻難以使用。

為解決這一問題,住建部正在推動建立「大水庫」模式,即將房屋養老金公共化,便利地方政府的資金調度,甚至可能將徵收比例從2%提升至5%。理論上,這種制度可以先用來救助爛尾樓,再通過爛尾樓的交易補回房屋養老金。然而,如果新屋交易量低、房屋老化比率高,這種做法很可能會像養老金一樣,面臨無法維持的風險。當中國人口紅利消失,老齡化導致養老金破產時,人們如何能相信房屋養老金不會面臨同樣的命運呢?

實際上,「房屋養老金」本質上是「房屋稅」的變形,通過公共化管理與隨交易徵收來填補財政缺口。然而,在當前交易量急劇下滑的市場環境下,這一政策可能會進一步抑制交易,造成市場「凍結」。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