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署於今年 10 月計劃在牙科診所分2階段試行新的處方箋政策,以「成分名」取代「商品名」。這項改革目的要打破「原廠藥」迷思,引發醫藥界廣泛討論。健保署長石崇良於 今(2) 日指出,牙科診所的處方相對單純,且 99%的處方在社區藥局領取。新制度將有利於民眾、醫師和藥師三方共贏,並能避免缺藥假象。

健保署的這項新制,預計分2階段實施並於牙科診所實施。第1階段從 10 月開始,若醫師指定不可替代的藥品,需說明原因。第2階段預計明年 4 月啟動,將全面以「成分名」取代藥名和商品名。例如,醫師開立「乙醯胺酚」後,藥局可自行決定發放普拿疼、斯斯或其他品牌。

石崇良解釋,9 成的牙科就醫多在診所進行,用藥主要為抗生素、消炎和止痛藥,相對簡單。此外,高達 99%的處方在社區藥局領取。而政策變革以民眾利益為優先,同時兼顧醫療品質。他指出,新制度可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例如,當醫師開立特定品牌藥物而藥局缺貨時,病患需多跑幾家藥局或回診所去更改處方。新制實施後,醫師只需根據藥性和成分開方,既方便民眾取藥,也簡化了醫師處方流程,同時讓藥師能充分發揮專業。

然而,醫界團體對此表示擔憂,認為可能影響用藥品質和醫師處方權。對此,石崇良回應,健保署會持續與醫藥界溝通。他指出,其他醫療領域用藥較為複雜,暫不考慮推廣此政策。未來的政策討論將以兼顧醫療品質和民眾權益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