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中國「命運的齒輪」再次轉動,將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邁入怎樣廣闊的前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將給中國人民帶來哪些觸手可及的益處與希望?會議召開後,萬眾期待的答案仍未揭曉。

路線思想未統一致延遲?

本次會議是40年來最晚召開的「三中全會」,整個諾大的國家,在兩會召開後長達半年的時間,沒有人知道未來努力的方向與打拼的目標,「領航新征程」的大方向不明看不見。根據此次的會議通知「征求意見充分發揚中共黨內民主、集思廣益,各地區各部門各方面對決定稿給予充分肯定,認為決定稿深入分析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

理解中國的人都知道,中共會議沒有不隆重的,閉幕沒有不勝利的,講話沒有不重要的。現況的中國是統治群的無計可施,「東升西降」、「東風壓倒西風」政治豪語已閉口不語。經濟復甦乏力,特別是房市疲軟、消費不振、通貨緊縮、債務高築、勞動人口下降,人口紅利不再,面臨國內經濟持續下行,國際商貿環境與科技持續圍堵,習近平在多重壓力下一籌莫展。

「三中全會」與台灣有何關係?

從三大法寶之一的黨建來看,「三中全會」的「中國式現代化」這個關鍵詞,中共正傾全力將其形成一套完整的論述,其中特別要突出「新質生產力」與西方現代化最明顯的不同之處,當然就是「黨的領導」。台灣對此常常嗤之以鼻,不過「黨的領導」重要內涵在於「政治穩定」,從而能夠落實長期且整體性的規劃,不會因政黨輪替而改弦易轍。

習近平治下的中共,厭倦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指指點點,並且一再點明中國不需要「教師爺」,所以習近平拋出新口號,不能「食洋不化」。放大歷史眼界來看,從「中國特色」到「中國式現代化」,事實上是中國自清末以來面對「西化」的一種適應與抵抗,此一詞語轉換的首要意義,即增添中共治下中國的自主性、獨立性,彰顯「現代化不等於西化」。

台灣必須健康看待「三中全會」的召開,不用看到「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就興奮,產生錯誤期待,努力幫中共擦脂抹粉訓詁。當然也不需冷嘲熱諷,更不要因为仇恨就贬低民主價值,也不要因为同样的原因就弱化自己、矮化自己。羽扇綸巾無法掩飾改革沒有特效藥,兩岸關係不要被未知的恐懼馴化,堅持不卑不亢地生活,才能活得有尊嚴,才能真正領會到為什麼有尊嚴地活著至關重要。

一盤大棋、陰謀論?

「三中全會」召開日期定案後,各方專家紛紛提出各項推估與分析,積極臆測此項中共黨政體制重要集會,所將應對當前情勢重點取向,並且預測將會提出何種政策方案。

諷刺的是,台灣有樂觀人士判斷習近平新政在即,這次「三中全會」可能會有宣布重要經濟政策調整。多別樹一幟的判斷。為了支持這個判斷,大膽提出「動的幅度會比較大」的想像,因此得出必須先將各方面的利益關係梳理周延,這種論調完全與集權於一身的習近平完全背道而馳。延遲召開被美化成中共花了比以往更長的時間尋求共識,就是說不出中共已經束手無策。這些混亂、失業低薪、經濟等等是習近平最優先在意的嗎?喪事當喜事辦,只要不危及一黨專政,中共為什麼要擔心?

「三中全會」按慣例是聚焦經濟政策,這次新華社的報導中有一句話:「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這句話的重點是「趕上時代」四個字,這個「時代」很有鄧小平1989年6月9日接見戒嚴部隊講話中「國際大環境」的意味。即便新華社和人民日報在同日發表了長文,詳述了習近平2012年上任總書記以來的提出過的改革主張,仍然無法掩飾中共對於改革的無力。

眾所周知,當前國際拋棄中國是事實,中共趕上是雄心,玩文字遊戲解決不了現實問題。中共根本問題不是經濟問題,是政治問題,是中央集權體制的問題,一黨專政的權力要變現就會尋租,而商人租借權力以獲得資源,此謂之權貴資本主義,改革開放四十年的財富,大部分落入了這批人的口袋,習近平找對問題開錯藥方,才會提出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的謬論。

(作者為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