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三軍儀隊成立於民國46年,為國家重要門面,至今逾66年。駐防點共3組,包括「忠烈祠」、「中正紀念堂及國父紀念館」、「桃園大溪及慈湖陵寢」,由陸、海、空軍儀隊每6個月輪替1次,並在規定時間實施禮兵交接、操槍及升降旗。

國防部三軍儀隊成立於民國46年9月,由當時參謀總長彭孟緝上將令頒陸海空軍總司令部,採任務編組方式成立,海軍陸戰隊儀隊也在同年11月成立。民國86年實施精實案後,陸戰儀隊的警衛連、儀隊整併,不再負責操演及禮儀勤務,而民國89年左右,國軍撤除陸戰儀隊的北區駐防任務,改由陸海空軍儀隊擔當。

三軍儀隊肩負宣揚國威、彰顯國家門面等重要使命。在國慶、總統就職、春秋祭及敦睦遠航等重要場合,均能看見儀隊身影。目前三軍儀隊外駐防點為「忠烈祠」、「中正紀念堂及國父紀念館」、「桃園大溪及慈湖陵寢」共3組,由陸、海、空軍儀隊每6個月輪替1次。據青年日報報導,合格禮兵的養成除了必須具備高水準操槍技巧,還要能執勤60分鐘「不動如山且不眨眼」功力,以及面對突發事件的制變與維安能力。平時訓練時,禮兵由駐防官帶隊,進行槍法訓練及基本教練,持續深化各式應用槍法,熟悉各項軍禮勤務動作,以利任務遂行。

編制部分,區分為禮兵長、站崗禮兵及便衣人員。禮兵長負責帶領禮兵上、下哨及下達動作口令,便衣人員則負責處置現場突發事故、檢查禮兵服裝儀容、精神儀態及身體狀況,另於身上佩掛手帕、警棍、對講機等,適時擦拭禮兵因長時間不眨眼而留下的眼淚及汗水。此外,成為禮兵後每年仍須進行評價考核,無論嚴寒酷暑,都需進行60分鐘耐力評鑑,鑑測人員要身穿防寒夾克,全程站立不動考驗持槍穩定性及耐力,即便官兵滿頭大汗,仍須聞風不動至鑑測結束。

然而為落實轉型正義,中正紀念堂銅像大廳內的5名陸軍儀隊禮兵,昨(14)日下午5時3分端槍踏出最後一響跺步聲後,歷時44年的銅像大廳站哨與交接展示,正式劃下句點,儀隊訓練展示今(15)日起移至主堂體正前方的民主大道,但仍持續執行中正紀念堂升降旗勤務,以維持莊嚴。

慈湖陵寢駐防儀隊。   圖:桃園觀光導覽網。

中正紀念堂儀隊禮兵交接儀式,目前已成歷史畫面,從今日起移到堂體外表演。   圖:張良一/攝(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