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殲-31 近期現身,作為「鶻鷹」的空軍版本已流傳多年,從外部造型看和海軍型殲-35 幾乎一模一樣。

根據中國軍事專欄《河東三叔》今(27)日的報導,根據基本造型判斷,殲-31 首飛機頭空速管拆除,說明它不再是測試機,有可能是量產型。殲-31 還配備了 IRST 光電探測系統,機翼看起來更小,相比之下機身顯得比較修長,這與它是空軍型的定位相關。殲-31 和常規陸上戰鬥機一樣,有長跑道加持,不需大機翼提高升力,更注重高空高速承擔制空任務。

由於沒有正式裝備,因此殲-31空軍型以外貿版為標準,暫時稱之為殲-31 隱形戰鬥機,和海軍殲-35 差別較小,不過仍有些許差異。例如殲-31 機翼更小,和尾翼之間距離比較大,同時前主起落架採用單輪設計,應該是目前兩者在外觀上最直接差別。

中國殲-35。 圖:翻攝自河東三叔

解放軍海軍型殲-35 在設計時要考慮更多環境因素,比如就算彈射起飛也要擁有更大升力,或者在著艦復飛中能安全起飛,因此機翼能大盡量大。再加上幾十噸的飛機砸在航母甲板上,相當考驗主起落架抗壓性,因此主起落架加粗同時配雙機輪。同時犧牲後向視野,將座艙後機背抬高處理以擴大內部空間,可以省下來安裝內部油箱以及更多電子設備等,艦載機航程和作戰半徑都得到有效提升。

中國殲-35 座艙蓋前翻。 圖:翻攝自河東三叔

中國殲-31 座艙蓋前翻。 圖:翻攝自河東三叔

另外中國殲-31 還有外貿型。目前全球軍貿市場就美國有賣五代機,俄羅斯雖然也想賣,但產能實在有限,韓國和土耳其屬於第二梯隊沒那麼快。相比之下中國殲-31 外貿版沒有各種限制,還可搭配成一套體系銷售,包括「梟龍」、殲-10CE 在內的四、五代機成套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