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份中國貿易數據顯示,中國商品進入歐美市場的難度加劇,反映了中國經濟的疲軟狀態。儘管中國整體出口在 4 月份同比增長了 1.5%,但對歐盟和美國的出口卻分別下降了 4.8% 和 1%。這些數據表明,中國的出口正越來越依賴亞洲和發展中國家市場,歐美市場的進口需求則相對減少。

據《大紀元新聞網》今 ( 10 ) 日報導,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依賴汽車和電子產品等產品出口,但這些出口在歐美市場正面臨挑戰。中國汽車出口在 2024 年前四個月同比增長了 21%,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然而,歐盟正在考慮根據新的反補貼法對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和風力渦輪機徵收高額關稅,這可能會對中國汽車製造商如比亞迪等公司的海外市場帶來不利影響。

另外,中國進口額在 4 月份同比增長 8.4%,主要由高科技半導體進口所推動。但食品、煤炭和化妝品的進口量下滑,顯示出中國國內經濟存在疲軟的跡象。

報導指出,中國政府力推「新三樣」(汽車、電子產品和機械設備)出口,認為這些領域可以通過低價和補貼戰勝西方競爭對手。然而,這種戰略引起了國際的警惕,擔心中國大量低價產品湧入國際市場會對本國產業和就業構成風險。

中國電動車接受中國政府不合理補貼,在歐洲搶佔市場,圖為比利時北部澤布呂赫港(Port of Zeebrugge)一個汽車碼頭,滿布中國電動車。(示意圖) 圖:取自「X」@EstherKokkelman

中歐關係也受到了中國與俄羅斯親密關係的影響,以及俄烏戰爭帶來的地緣政治緊張。報導提到,中國領導人否認中國存在產能過剩問題,但歐盟方面對中國的國內補貼和產能過剩表示關切,並要求中國為歐洲企業提供更多市場機會。

此外,歐盟已經根據新的反補貼法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展開調查。還有報導指出,英國和德國當局在 4 月份逮捕了一些涉嫌為北京進行間諜活動的人員,這進一步加劇了歐洲對中國的警惕。

儘管中國經濟面臨挑戰,但中國問題專家認為,歐洲對中國仍有一定影響力。中國經濟需要歐洲的投資和技術,而歐洲如果能夠保持團結一致,將有更大的力量影響中國。

中國領導人否認中國存在產能過剩問題,但歐盟方面對中國的國內補貼和產能過剩表示關切,並要求中國為歐洲企業提供更多市場機會。圖為習近平與馬克宏及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會晤。   圖:翻攝馬克宏X(前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