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世界衛生大會(WHA) 即將於5月27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加強了其倡議,呼籲台灣政府和外交部積極行動,以確保台灣參與即將在會議上討論的「WHO大流行協議」(WHO Pandemic Agreement)。該基金會也舉辦名為「台灣簽署WHO大流行協議」座談會,邀請了多位專家學者來討論台灣加入該協議的重要性,基金會執行長林世嘉指出,台灣無法參與該協議,將危及民眾健康,對亞太防疫體系也不利。與會中專家們討論許多台灣面臨的挑戰,以及可行的策略。
基金會執行長林世嘉指出,預計在今年的世界衛生大會上,WHO將正式通過「大流行協議」。此協議包含多項重要機制,如「知識與技術的轉移」、「利益與資訊的共享」,以及「全球供應鏈和物流網絡」。這些機制的目的是在大流行期間,促進國際間即時的疫情資訊共享,並提供必要的衛生物資和技術支持。
林世嘉強調,若台灣無法成為該協議的締約方,將危及民眾健康安全,且亞太防疫體系將失去重要節點。因此,他建議台灣政府應與同理念國家合作,以「所有國家」或「經濟體/衛生實體」身份參與談判。若無法成為正式締約方,台灣可爭取「觀察員」身份,參與會議,並應將協議國內法化,以符合國際標準,實現「Taiwan can help」的願景。
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董事長吳樹民近日提及,美國白宮今年提出的「全球衛生安全策略」對台灣影響深遠,此策略涵蓋知識、技術和資源共享。吳樹民強調,過去台灣需以觀察員身份參與WHO,但現在情況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無論如何仍需面對來自中國的持續阻礙。
他批判中國限制台灣參與國際衛生組織的立場,並警告中國的「留島不留人」威脅。吳樹民呼籲台灣民眾認清現實,並提到台灣在先前的SARS和COVID-19疫情中展現出的早期警覺性,相對於中國在疫情處理上的延誤。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陳秀熙教授提出,台灣在全球防疫工作中擔當了模範角色。他建議台灣應透過區域合作或加入聯盟來參與國際協議,或至少應以觀察員的身份參與其中。陳教授也呼籲政府部門應採取必要行動,以確保台灣能在WHO的大流行病協議中發揮作用。另一方面,台灣經濟研究社的孫智麗社長指出COVID-19大流行對全球供應鏈,尤其是醫藥品領域造成重大影響。她提到疫情期間許多國家醫療物資短缺,不僅引發倫理問題,也成為政治角力的焦點。孫智麗強調台灣若無法成為協議締約方,可能會威脅到公共健康安全,因此台灣應積極爭取加入該協議。
新台灣國策智庫副執行長李明峻強調,法律的制定旨在解決現實問題,人類活動和國際社會越進步,醫療衛生就會越來越重要。他提醒,台灣在扁政府時期已經加入了WHO在2003年首次制定的「世界衛生組織菸草控制框架公約」。因此台灣應該考慮借鑒WTO的成功模式,尋找參與WHO的途徑。這不僅反映台灣的經濟發展能力,也顯示出國際社會,特別是像WTO這樣的經濟組織,已經為台灣的參與開闢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