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的商品曾在 2000 年代初期以低廉的價格打擊全球製造業,造成美國近兩百萬的製造業相關的工作消失,被經濟學家稱為「中國震撼」。然而,有美媒指出,中國的廉價商品近期又再度席捲全球,但與以往不同的是,美國、歐盟與新興經濟體聯手,對再度襲來的「中國震撼 2.0 」展開反擊。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目前美國、歐盟計畫提高針對中國電動車與再生能源設備的貿易壁壘,而包括巴西、印度、墨西哥、印尼等新興經濟體也針對中國的鋼鐵、陶瓷與化學品展開反制行動。各國政府祭出政策,企圖保護各自國內的製造業者。報導引用瑞士組織「全球貿易警報」的統計數據,自 2023 年年初起,各國政府針對中國實施進口的相關措施,已經從 2020 與 2022 年的約 50 項上升至超過 70 項,其中,包括反傾銷調查、實施進口關稅與進口配額等。
報導指出,中國的廉價出口商品已經打倒部分外國的競爭對手。智利最大的鋼鐵製造商 CAP 在三月時曾表示,將會關閉華奇巴托地區的鋼鐵廠,因為他們的商品無法與價格比他們低 40% 的中國鋼鐵製品競爭。智利的工會領袖梅迪納表示,中國企業正在對外國進行傾銷,並且扭曲了各國的市場。智利政府的一個委員會也提出建議,針對中國鋼品課徵 15% 的關稅,而 CAP 要求要開徵 25% 的關稅。另一方面,印尼政府在去年針對從中國進口的合成紗線展開調查,印尼的亞太纖維公司在去年淨銷售額相較 2022 年下滑 27%,該公司的發言人阿姆丹指出,正常價格的產品根本無法與中國製造的廉價商品競爭。
報導稱,現正在中國進行訪問的美國財政部長葉倫,6日與中國副總理何立峰會面時,再度對中國產能過剩問題表示關注。葉倫在 5 日與中國美國商會代表於廣州會面時指出,中國的體量過大,無法通過出口實現經濟的快速成長,而如果中國政府政策僅針對創造供給,而不是同時創造需求去消耗這些產能,將會對全球的環境造成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