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茶室」今有突破進展。台灣大學法醫學研究所的副教授兼所長翁德怡博士今說明,自台北市提供的環境和生物樣本中,檢出了米酵菌酸的陽性反應。米酵菌酸之前已在2名死亡案例中被檢測出來,但那時只能算是間接證據。現在,則是自從廚房工作人員的手部檢體以及使用的砧板和刀具上都檢出了米酵菌酸,是首度直接證明了寶林茶室廚房中存在致病的米酵菌酸。

翁德怡進一步解釋說,這次使用的檢體是在事件發生後不久的24日採集的,因此檢測結果更為可靠。當寶林事件爆發後,新北市衛生局立即通知台北市衛生局,台北衛生局即前往寶林茶室收集樣本。當時尚未確定具體的菌株,衛生局僅能對常見的病原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進行培養,但未能培養出任何菌株。

在上月28日對2名死者進行解剖後,法醫學研究所在同一天收到了檢體進行分析。翁德怡指出,當時衛福部的專家會議匯集了多位醫生和學者,他們藉由文獻回顧確定了米酵菌酸是最可疑的毒素。法醫學研究所隨後從彰化基督教醫院獲得了米酵菌酸的標準品,並在首位死亡個案中檢測出了這種毒素。由於該個案從發病到死亡的時間非常短,體內殘留的毒素濃度較高,因此更容易檢測出來。

翁德怡認為,台北市衛生局長陳彥元的敏銳思維,他想到將24日採集的剩餘檢體交給法醫學研究所進行米酵菌酸的檢測,從而獲得了這次的關鍵證據。在進行環境證據檢測之前,法醫學研究所主要對死者和加護病房的患者進行了人體相關的檢驗,這些檢驗非常耗時,因為每個人都需要進行多項檢測。對於仍在醫院接受治療的患者來說,確認是否中毒是至關重要的。法醫學研究所在收到台北市轉交的剩餘檢體後,工作人員加班處理,並檢測出了米酵菌酸的陽性反應。

翁德怡表示,檢測結果確認了這次食品安全事件是在寶林茶室A13分店的廚房中發生的,從而排除了百貨公司洗手間、手扶梯扶手、餐廳桌椅等其他可能的污染源。然而,具體哪一種食品或原料含有米酵菌酸,仍需政府和司法機關進一步調查和釐清。

最後,翁德怡強調,死者家屬在這個艱難時期的合作和快速同意解剖及送檢的重要性。她表示,家屬的同意使法醫學研究所能夠迅速確定引起中毒的毒素,對此表示衷心的感謝。她提醒大家,不要忘記死者家屬在解開這起事件的疑團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並對他們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