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為緩解護理師工作血汗,3月1日開始發給「夜班津貼」,希望能留住護理師。但卻傳出津貼依醫院等級不同發給,讓地區醫院醫學中心護理師每月輪值夜班薪資津貼相差近9000元,一年下來相差11至12萬元,地區醫院護理師抱怨「做一樣的事情」,薪水卻少許多;而未受獎勵的白班門診護理師也覺委屈,打算另謀高就。事實上,早在去年爭議開始時,就有人做出類似的推論和見解,但不知是否是「留守內閣」的關係,衛福部長薛瑞元說「正觀察夜班津貼政策推出後,對於護理人力的流動有何影響」,有點「以拖待變」的味道存在。

2015年衛生福利部委託國衛院的《未來十年護產人力供需評估研究計畫》,推估2024年的護理人力供需差異為24447人。 圖:翻攝nurse.mohw.gov.tw

衛福部1月底時公布各層級醫院三班護病比標準,希望藉避免護理人員過勞來留才,預估新增整體護理人力缺口約7500人左右。而依據2015年衛生福利部委託國衛院的《未來十年護產人力供需評估研究計畫》,推估2024年的護理人力供需差異為24447人,若累加上去整個護理人力缺口總數接近3.2萬人。當然,9年前的預測與現今實際情形時空背景有異,能不能單純加加減減、遽下定論,還有待觀察。只是現實中,我們看到的是包含都會區台北市的教學醫院,都發生因護理人力不足,必須「關病房」的冏境。媒體1月底報導,護理師離職潮讓許多醫院關閉病床達1至2成,造成部分醫院急診待床人數增加、待床時間也增加,像是醫院龍頭台大,急診室等待病床的超過百人,至少要排3到5天才有機會等到病床;以北市聯醫陽明院區為例,關閉1個收治內外科系病人、約50床的病房,若再加上其他零星關閉的病床,總計約80床,占該院區總病房數近2成。出現「病房變庫房」,堆滿各類衛生紙、輪椅、雜物的怪異現象。而護理人力荒問題不僅在病房呈現,已經有消息指出教學醫院藉口應建立轉診制度,將逐步關掉夜間門診、週六門診等,理由的確冠冕堂皇,但筆者膚淺認為,實際就是剝奪病患就診權益。要轉診,都會區診所可能還好找一些,非都會區呢?可能開車30至40分鐘到大鎮上有診所;沒車的?等公車?叫計程車?時間和金錢的壓力就會讓小病拖成大病。

傳出因護理人力荒,醫院被迫「關病房」因應,出現病房變庫房冏況。 圖:翻攝「臉書」蘇一峰

解決護理人力荒是各界共識,但解決的方式卻似乎各有「本位主義」。教育部的全國大學校長會議,專科教育學校聯盟提案擴大五專護理科招生名額,以解決國內護理人力不足的困境;但護理界表示,學生數並不是不足,問題是護理科系畢業生留任醫院的意願很低;根據台灣護理學會發布的「109學年度護理科系所畢業生一年內畢業流向調查」,二技畢業生護理就業率達82.55%「最高」、學士後護理系畢業生79.66%「居次」,大學與四技畢業生護理就業率為75.32%與68.31%;五專畢業生護理就業率最低僅有27.13%,因為其中59.22%選擇繼續升學。至於畢業後一到兩年還留在護理臨床工作的比例有多少?坊間非正式統計有一說,全台持有護理師執照的約有32萬人,但實際執業數不到一半;而在爆出人力荒時,衛福部照護司統計,2023年一共有3400名護理人員回流,但僅1000人回到醫院,多數轉任長照機構。

台灣護理學會發布的「109學年度護理科系所畢業生一年內畢業流向調查」。 圖:翻攝twna.org.tw

薛瑞元曾指出,要解決護理人力問題,薪資一定是重要因素,但不一定只限於薪資;似是而非地舉例說,護理人員在偏鄉醫院服務,可能不是只有薪水的考量,或許對方本身就是當地人,也可能是有家人要照顧。不禁讓人質疑,難道在偏鄉就應該領少一點?在家附近工作就應該領少一點?有家人要照顧也可以是薪水較少的理由?輪值夜班額外津貼的美意,卻用醫院等級做區隔;研擬中的白班的「工作繁重加給」,請問又會拿什麼當藉口區隔劃分?筆者老實不客氣地講,一個不周延的政策,只會讓問題更加嚴重。社會學裡講,「由於社會地位的不同而導致的群體之間的根本緊張,甚至是對立關係」,若衍生出衝突關係,稱之為「階級鬥爭」,例如南韓實習、住院醫師集體請辭引發的醫療風暴即是一例。今天,政府政策不但沒有在形式上能「同工同酬」,反而用各種名目、理由「分門別類」,製造部門、區域的不和諧,這會是個聰明的作法嗎?

討論護理人力荒時,很多人都會提到「三高三低」。所謂「三高」指風險高、工時長、壓力大;「三低」是薪資低、尊嚴低、勞動條件差。調整護病比、加發津貼的確針對性解決部份問題,但筆者認為不過是「鋸箭」、「補鍋」,好官我自為之,內閣改組鞠躬下台,燙手山芋換人承接。沒有系統性解決問題,問題只會改變形式再次出現;2012年當時一名曾在北部醫學中心工作的林姓護理師投書CNN揭露台灣血汗醫院黑幕,指稱「當所有醫療人員身陷地獄,病患必定也非常靠近地獄」;在台灣基層護理工會籌備會上,這位護理師批評「政府所提出的改善政策,只參考學界跟資方的意見,都沒有深入基層去詳細了解問題根源,目前的醫療崩壞,是現有健保制度問題,是虛假的醫院評鑑惹禍,是不合理的勞動環境所造成」,大罵「政府拿出了20億專款用於促進護理人員留任及回流,20億除以13萬現職護理師,等於每人拿到一筆1萬多元的獎金,請問是要護理師們拿這筆錢去保醫療險,以備日後過勞看病住院用?還是當作營養費,讓護理師們自行添購營養補充品或工作三寶安眠藥、止痛藥、咖啡來預防過勞?更何況多數的在職護理人員都沒有辦法從雇主那邊領到這筆獎金」。12年過去了,這樣的發言似乎仍然切中要害。

2012年當時一名曾在北部醫學中心工作的林姓護理師投書CNN揭露台灣血汗醫院黑幕,並在之後的台灣基層護理工會籌備會發言重砲批評政府改革無力。 圖:翻攝issue.thrf.org.tw

這位護理師2012在基層護理工會籌備會上發言,指「政府無能為力改善醫療現狀,讓有經驗的離職護師回到臨床,所以決定哄騙應屆畢業生投入臨床,打算降低護理師考試難度增加通過率」;「無獨有偶」,考選部於2023年11月9日公告降低護理國考門檻,針對難度較高的科目「基礎醫學」,將比重由原來的20%調降為10%,並且從一年舉辦2次國考增加為3次。相隔10年,用的還是同一招。對病患來講,「基礎醫學」是幫助護理師從病患主訴中形成圖像與邏輯,做出正確判斷及處置的重要基礎,少了「基礎醫學」很容易造成臨床判斷錯誤,提高醫療爭議的風險;同時也會影響對病患照護品質及安全。而且最重要的是,就算降低門檻讓更多人可以取得執照,無法正相關改善人力荒,反而是稀釋護理師執照的價值,只是讓資方可以從市場上取得更多「便宜」的人力,使得護理師更沒有談薪資的條件與空間。筆者認為這種適得其反的做法實在令人啼笑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