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29)日就是四年一次的閏月,不少民眾也好奇為何2月29日四年只有一次。對此,中央氣象署表示,2個陰曆月(朔望月)加總約354日,而氣候周而復始的1個回歸年卻有365.2422日,兩者相差11日左右,因此,若只使用純陰曆12個月份為1年,為了使農曆的春夏秋冬較為配合陽曆的四時節氣,便在農曆適當的時間增加一個月來解決農曆年較短的問題,增加的月份就稱為「閏月」。

氣象署說明,農曆用閏月機制來調整日期與氣象的對位,陽曆也有相類似的機制,就是所謂的「閏年」。通常認知的一年是365天,也就是太陽視行從春分點到下一次春分點的「回歸年」,其長度則是365.2422日,因此,以日記年,每過一年就會比回歸年的時間短少約0.25天(約6小時),長此以往,每4年視行太陽就會落後春分點位置大約1天的時間。

而為了彌補這個差值,使日期和節氣較為對位,陽曆曆法中規定每4年就有1年的2月必須多1天,該年會有2月29日,因此把2月有29天的這一年稱為「閏年」。1個回歸年約365.2422天,若一直以每4年加閏1日的方法記年,多年以後就會發現太陽回歸春分點的日期會越來越提早,因此為了更準確的記錄時日,天文學家定陽曆閏年規則,以西曆年份為數,此數為4000倍數不閏,400倍數閏,100倍數不閏,4年倍數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