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院委託世新大學辦理「112年律師對司法改革成效認知調查」,在2505份回收有效問卷中有83.2%表示信任法官,顛覆一般人「恐龍法官」的污名印象;對各項司改指標項目、服務措施等也都有相當的滿意,也認為確實有所助益。今天(13日)發布記者會上,計畫主持人、世新大學吳永乾教授表示,這項調查是以執業律師為對象,回應內容應屬相對理性、專業及客觀,所以如果負面應答比率達10%以上,就值得正視,這是解讀本調查結果必須留意的。其他與會學者及執業律師代表除肯定司法院對司法改革的重視外,對於部份「美中不足」之處特別提出檢討,呼籲更精進、重視,讓司法改革能獲得更好的成效。

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系陳榮傳特聘教授表示,受訪律師同意司法改革政策及新制有助提升整體司法品質者占77%以上,顯示整體改革成效值得肯定。但對於「律師信任法官的比率占83.2%,僅16.8%表示不信任,信任比率遠高於不信任」一環,陳榮傳直言,對法官的信任度從去年85.8%掉到今年83.2%,雖只有2.6%差距,但這是出自執業律師之評斷,不可忽視。另外,理律法律事務所李念祖所長也表示,對法官的信任度從去年85.8%掉到今年83.2%、司法人員清廉度有12.2%不滿意、審判獨立不滿意的也有10.9%,宜深入了解這三個數字的關聯性。

李念祖提到,在司改政策及新制是否有助提升司法品質上,認為裁判憲法審查制度有幫助者85.1%,大法庭制度有幫助者90.1%,可視為司法院的重大成果。不過,陳榮傳教授指出,在各項制度改革方面,訴訟資料標準化仍有19.5%不滿意、刑事訴訟協商程序有24.2%不滿意、刑事再審制度更有31.2%不滿意,比率偏高,有必要檢討改進;另外,推動國民法官制度方面,有38.9%認為對提升司法品質沒有幫助;以及開庭等候時間有高達37.6%的律師表達不滿,也都值得重視。

眾勤法律事務所楊明勳所長認為,調查顯示擴大民事訴訟強制律師代理及大法庭制度提升司法品質的幫助很大;如能強化律師的職能,即可減少很多案件。國民法官的幫助不大。司法改革的核心應該重視判決的可預測性及統一法律見解。吳永乾教授則呼應=判決可預測性及統一法律見解很重要,有助於當事人在專業律師協助下選擇訴訟外紛爭解決機制解決問題而有效舒解訟源;美國有90%以上民事爭議都在正式審判前就解決,值得我國参考。

對於律師無意願轉任法官者占82.2%,原因以案件負苛重、工作不自由、薪酬不成比率為前三大,李念祖律師認為,「相當程度反映了法官的工作困境」。全國律師聯合會張恬恬副秘書長表示,聯合會很重視開庭等候時間、結案速度及擴大民事訴訟強制律師代理等項的調查結果,數據顯示開庭等候時間滿意度62.4%、結案速度64.9%以及認為「擴大民事訴訟強制律師代理」有幫助的90.5%等,將帶回去仔細研究分析。

司法院「112年律師對司法改革成效認知調查」結果發佈記者會,與會學者、執業律師代表就結果數據提出建言。   圖:世新大學知識經濟發展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