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政府宣佈拆除公館圓環並填平下方公車專用地下道引發抨擊,要將原本的圓環改為正交路口,同時規劃平面公車專用道,這場標榜「安全改善」的公共工程,市府顯然已是勢在必行,但此次決策缺乏系統性與全面性,也讓市府配套令人憂心。
市府五月才召開說明會,隔月臨時喊卡,緊接突然宣布八月重啟拆除計畫,施工日期訂於9月13日凌晨。政策急轉直下,不僅沒有充分討論時間,還讓地方與議會訴求淪為擺設。議會交通委員會早已決議暫緩拆除,七月底說明會已經要求重新召開協調,如今市府漠視決議,程序正義已是蕩然無存,如何期待後續配套。
民團指出,填平公車專用地下道將會削弱公車優先權,導致尖峰時每小時上百輛公車與汽機車爭道,可能促使通勤者轉乘私人交通工具,已讓交通壅塞雪上加霜 。以高雄去年大社圓環改造為例,當初具體評估在地居民與商圈店家需求,將原有圓環結構調整成為正交路口,內部設立實體人行道,讓行人與自行車可以直接穿越,取代過去繞行外環動線,有效縮短通行距離,提升交通安全與便利性。如今,北市府尚未弭平各方雜音,也未通盤思考地方需求,甚至自稱「專業評估、完整溝通」,結果拋出設立「聯合監控平台」、「交通引導」以及「臨停管制」,甚至鼓勵民眾改道等空虛配套措施。
蔣市長的空虛配套已現,若施工前無法讓民眾共體時艱,施工後還讓交通問題變本加厲,如何透過修正機制弭補?
作者為專欄採訪作家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