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太平洋陸軍剛宣佈計畫于明年在印太地區部署陸基中程導彈,五角大廈就傳出壞消息:美國陸基中程導彈的核心、「暗鷹」高超音速導彈接連 3 次取消測試,預計服役時間將推遲到明年。
即便這樣,「暗鷹」導彈仍可能是美軍率先部署的高超音速導彈,因為其他幾種型號面臨的麻煩更多。
美國《動力》網站當地時間 4 日稱,負責採辦、後勤和技術的美國陸軍助理部長道格·布希在雷根國防論壇上表示,「暗鷹」高超音速導彈的發射裝置存在問題,導致今年該導彈的 3 次實彈測試都被取消。
報導稱,該導彈先後計畫於今年 3 月、9 月和 10 月進行發射試驗,但均被取消。
美陸軍發言人埃倫·洛維特在 10 月的試射取消後表示:「飛行測試沒有進行。它計畫收集有關地面硬體和軟體性能的資料,這將為部署進攻性高超音速武器的持續進展提供資訊。」
「暗鷹」高超音速導彈項目從 2019 年 3 月啟動,它的發射裝置由標準的美國陸軍 M870 拖車改裝而來,每輛拖車最多可裝載兩枚「暗鷹」導彈,每枚都密封在單獨的發射箱中。
按照美國陸軍的計畫,「暗鷹」導彈本應該在 2023 年開始部署,但相關日程表一再推遲。《動力》網站注意到,美國陸軍已經多次推遲「暗鷹」導彈的試射,至今仍沒有進行過全面實彈發射試驗。《防務新聞》 9 月稱,由於遭遇一系列問題,「暗鷹」導彈無法按計劃在 2023 財年(截至 9 月 30 日)之前完成部署,預計交付時間在今年年底。但美國陸軍隨後在 11 月承認,該導彈無法在今年部署,「希望在明年夏季前交付」。
「暗鷹」導彈屬於典型的助推-滑翔類高超音速導彈,由火箭助推器和無動力的助推-滑翔高超音速飛行器組成。《動力》網站描述稱,火箭助推器將圓錐形的高超音速飛行器推進至預定速度和高度後釋放,後者沿著大氣層邊緣以高超音速( 大於 5 馬赫)滑翔至目標。
美國陸軍透露,「暗鷹」的最高速度可達 17 馬赫,最大射程為 2,775 公里。助推-滑翔高超音速導彈結合了極高的速度和機動性,這使得它在衝向目標時能機動變軌,給防禦方帶來嚴峻挑戰。「僅僅是發現和跟蹤這些武器都會給對手帶來巨大的障礙,更不用說試圖攔截它們。這些因素都限制了對手做出反應的時間,包括試圖尋找掩護或重新安置關鍵資產」。
《動力》網站稱,之所以美國如此急促地推進「暗鷹」導彈交付,是因為當前美國在高超音速導彈領域已經明顯落後於中俄等主要對手。俄軍宣佈「匕首」、「先鋒」、「鋯石」等多型高超音速導彈已經服役,中國「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也在國慶閱兵式上公開亮相,而美國至今沒有任何一款高超音速導彈服役。
在這樣的壓力下,美軍各大軍種都爭相推進各自的高超音速導彈項目。「暗鷹」導彈更是罕見地採用邊測試邊生產的方法以求儘快交付。
但美國陸軍快速能力和關鍵技術辦公室主任羅布·拉什中將告訴《防務新聞》,需要注意的是,在沒有主要測試資料來支援設計的情況下,「暗鷹」導彈不應該過早投入批量生產,以避免測試進展有變動時需要對硬體設施進行重整。
美國空軍的高超音速導彈研製進展更為坎坷。美國空軍於 2017 年啟動「高超音速常規打擊武器」 (HCSW)專案,由美國空軍部長直接指導。但 2020 年 2 月,美國空軍發言人安·斯特法內克表示,正式取消 HCSW 專案。
另一種曾備受美國空軍青睞的高超音速導彈是 AGM-183A 「常規空射快速打擊」(ARRW)專案。它也屬於助推-滑翔高超音速導彈,但戰鬥部採用技術含量更高的非對稱楔形滑翔體設計,最大速度為 10 馬赫,射程 1,000 公里。
今年 4 月美國空軍表示,由於 AGM-183A 導彈在最近幾次試射接連失敗,五角大廈已決定該導彈預定的後兩次測試將用於收集重要資料,而不會推進相關採購。這也意味著該導彈專案徹底下馬。
目前美國空軍的高超音速導彈項目只剩下雷神公司負責研製的「高超音速攻擊巡航導彈(HACM)」。它採用難度更高的吸氣式超燃衝壓發動機,預計將在明年進行關鍵試飛項目。
《防務新聞》稱,「暗鷹」導彈是美軍陸基中程導彈系統中最強大、最先進、射程最遠的裝備。按照美國陸軍的規劃,陸基中程導彈系統由射程 500 公里的「精確打擊導彈」、可以發射「戰斧」巡航導彈(射程 1,800 公里)和「標準-6」導彈(射程 460 公里)的「堤豐」導彈發射系統以及「暗鷹」高超音速導彈組成。
相比之下,無論是打擊範圍還是導彈自身的突防能力,「暗鷹」都遠超美陸軍同類裝備,美國媒體曾宣稱:「暗鷹導彈可以從關島發射後數分鐘內打擊中國大陸。」
美軍戰斧巡弋導彈。 圖 : 翻攝自今日頭條
美國從軍艦上發射「標準-6 型」飛彈。 圖 : 翻攝自KK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