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銘宣布獨立連署參選總統後,台灣的政局發展進入新的變化,表面上,在野的非綠大聯盟好像走到了盡頭,選前藍白合的政治態勢卻又開始露出了曙光,而賴清德老神在在的民調聲勢雖然忽高忽低,但卻始終在35%到42%之間擺盪遊走,遠遠超出其他的可能對手有近一倍上下的距離,儘管如此,不管在三或四人參選的局面當中,侯友宜至少都已穩住在「老二」的政治局面,些微領先柯文哲有2%到4%的距離,而墊底的郭台銘則越來越往下滑,在美麗島電子報大選追蹤民調的第35波(9月6日到8日的調查)結果顯示,已逐漸被邊緣化為8.1%。

也許「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像」,我們無法理解泛藍陣營的郭台銘為什麼要參選?也許有錢人就是任性、霸道,因此我們更難窺探到郭台銘參選的正當性理由何在?難道郭台銘的參選就只是情緒反彈,就只是藉此表達他被國民黨中央領導高層徵召提名作業的黑箱程序,與被甩鍋提前一個月徵召提名的粗暴作法,所進行的政治反撲?才會造成今天郭台銘「抱著炸彈往前衝」的不顧大局、玉石俱焚的政治局面?否則,在明知「魚死網破」的在野混戰戰局當中,郭台銘的泛藍陣營歷史罪人烙印已難磨滅,真的就要讓賴清德躺著當選總統大位嗎?

郭台銘究竟在打什麼樣的政治算盤?外界各種揣測也難窺全貌!民進黨向來除了保持看好戲的沾沾自喜心態外,也都做好了泛藍整合成功共推一組人參選的最壞打算,畢竟,賴清德與民進黨就是以要贏得總統大選過半數選票與立委過半數席次來做準備與布局,郭台銘的政治變數最後會有如何地演變,並不操之在己,只能靜觀其變,做好各種情勢變化的因應之道!

其實,按照目前的政治態勢發展,郭台銘正式宣布參選,衝擊最大的是柯文哲與民眾黨的政治聲勢與民調消長,這應該就是郭台銘的首要政治目標,拉下柯文哲與民眾黨的政治聲勢並順勢取而代之,再促成郭柯合,來與國民黨抗衡或政治叫板,尋求逼迫國民黨談判合作的整合空間,郭台銘成為「主流民意大聯盟」的政治共主,讓侯友宜知難而退,以郭台銘為他們共推的總統候選人,柯文哲及侯友宜淪為政治配角,以此整合模式與賴清德展開一對一的政治對決競賽。

要達成這樣超高難度的政治目標,首先郭台銘要有把柯文哲取而代之的政治本領,以他目前每況愈下的民調聲勢根本不可能達成,因此,他把所有拉抬聲勢的操作完全孤注一擲在9月17日登記連署參選後的連署聲勢與結果。他以獲得百萬選民連署支持為目標,希望在10月中旬前就達成至少有50萬到80萬人連署結果,才有機會在民調聲勢上先贏過柯文哲,並進而跟柯進行合作結盟的政治談判,順利完成後再與國民黨推動新一波的政治整合。

問題是,郭台銘的連署成績與民調聲勢是否真的有可能在10月中達成第一階段的政治目標?倘若達不成或成績差強人意,郭台銘有沒有後備方案呢?不管如何,連署還是會繼續進行到11月2日截止日才能最後算總帳並決定下一步的處理方案。倘若其結果真的不理想或沒有達到目標時,郭台銘「以己為主」的主流民意大聯盟政治美夢破滅之後,可能會做什麼樣的政治抉擇呢?是會決定用獨立連署超過法定門檻而登記參選到底?還是會把連署期間與過程所累積出來的政治人脈、地方勢力、各地連署聯絡點與幹部全部轉移給侯友宜及國民黨,或者「藍白合」的競選合作團隊來加以使用呢?

個人認為,後者的可能性遠大於前者,這個時後的郭台銘應該會知所進退「大局為重」,不會選擇再打必敗且拖累泛藍陣營的選戰,他應該會清楚他參選連署「分進合擊」的政治鯰魚效應已經發揮應有效果,他可以轉化為輔選的「造王者」功能及價值,或許可以因此保住藍營在野的政治實力與版圖,也或許屆時藍白合已經成局,再加上他所創造出來的政治能量的投入加乘,也可能因此翻轉選情而造成「下架民進黨」的政治結果,郭台銘反而就是臨門一腳的泛藍整合贏得大選的最重要政治功臣!

作者陳淞山:曾任陳水扁總統辦公室主任(本文轉自美麗島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