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力公司近日傳出虧損擴大,今年底累計達4000億元,外界關注台電財務,並質疑虧損與外購再生能源有關。綠電發展近期也成為選戰攻防焦點,經濟部能源局今(16)天表示,相關言論不宜汙名化、醜化綠電,綠電已成台灣產業發展重要的生產要素及基礎建設一環,包括在野黨參選人也相繼提出發展更多綠電的願景,相關攻防不應傷害台灣產業競爭力。
經濟部透過新聞稿強調,歐洲商會、美國商會等主要外國商會,都明確指出企業對再生能源的需求增加;工總、工商協進會或台積電甚至認為,台灣綠電發展較慢、應該更快速;國際廠商例如Google、美光也曾表達,希望政府提供足夠綠電,都凸顯綠電發展的必要性,以及對產業在國際競爭上的重要性。
經濟部說明,以RE100倡議為例,包括Google、Apple、Facebook及Microsoft等龍頭公司都是主要成員,台灣的科技供應鏈也是其重要供應商,都會有相應的綠電需求。至於部分批評以政府標案或採購來形容能源產業發展並不正確。事實上,綠電發展的過程是採取先躉購,後轉供、競標等模式,初期以躉購費率購電,後期能源廠商會直接賣給民間需綠電企業,就不需台電支出。
經濟部提到,躉購費率制度從2009年確立,以太陽光電為例,2010年時一度電平均新台幣11.75元,到2023年時已下降到每度4.46元。此為再生能源發展歷程,2010年超過10元不是圖利廠商,2023年每度4元多,同樣是在為國家的能源轉型奠基,呼籲外界應給公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