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存在一個「重力洞」,這百萬平方公里的海面,比周邊海面低了百米。科學家一直對其存在的原因感到困惑,不過近期科學家終於找到答案。
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今(25)日的報導,印度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找到了對其形成的可信解釋。他們認為,「重力洞」形成關鍵在來自地球深處的岩漿羽流,如同那些導致火山形成的岩漿羽流。
印度科學研究所地球科學研究中心的地球物理學家高什(Attreyee Ghosh)說,人們總認為地球是一個完美的球體,但這並非事實,地球實際上像是一個塊狀的馬鈴薯。她指出,地球不是一個球體,而是橢球體,因為隨著行星旋轉,中間部分向外凸出。
高什表示,地球的密度和特性並不均勻,某些區域比其他區域密度更大,而這會影響地球表面及其重力。 高什解釋,如果把水倒在地球表面,水的高度被稱為大地水準面,這是由地球內部物質的密度差異控制的,這些物質以非常不同的方式吸引地表,具體取決於地表下有多少質量。
印度洋的重力洞,正式名稱為「印度洋大地水準面低點」,是該大地水準面的最低點,也是其最大的重力異常,形成一個圓形凹陷,從印度南端開始,覆蓋約 120 萬平方英里。
高什和她的同事使用計算機模型,將時鐘撥回 1.4 億年進行模擬。該團隊迄今為止,進行了 19 次模擬,重現了地殼板塊的移動以及地幔(位於地核和地殼之間的地球內部厚層)內部岩漿或熔岩的行為。 在其中六種情景中,形成了類似於印度洋的大地水準面低點。
高什解釋,所有 6 個模型的顯著因素是,大地水準面低點周圍存在岩漿羽流,這些岩漿羽流與附近的地幔結構就是形成「重力洞」的原因。模擬是使用不同的岩漿密度參數進行的,在不存在羽流的情況下,不會形成低壓。
高什認為,岩漿羽流與附近的地幔結構,就是形成「重力洞」的原因。圖為高什。 圖:翻攝自印度科學研究所地球科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