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氣候全年平均降雨量大約為2500公釐,而每年5至6月的梅雨季節,約占總雨量五分之一。氣象專家林得恩於臉書專頁指出,這段時間不僅是儲備水源的重要時期,也是全台用水調度與災防應變的關鍵節點。他更進一步指出梅雨成效關鍵在於西南氣流與水氣是否同步發力,5月25日前後將是關鍵。

林得恩表示,一旦梅雨鋒面具備足夠組織性並逐步南移,常會帶來連續而密集的降雨型態,若降雨強度集中於特定區域,不僅造成市區積水,山區也恐出現土石流與滑動風險。

話題延燒:TrendForce: 地緣政治AI晶片自主 中美巨頭拚市場版圖

面對可能來臨的梅雨鋒面,林得恩指出,有2項關鍵條件將影響整體降雨表現:西南氣流與水氣多寡,他說明,這2大關鍵主力大將,5月25日前後,將再度聯合作戰。他比喻西南氣流就是搶灘的海陸尖兵,愈勇猛驍戰的菁英部隊,就愈易攻佔山頭。而水氣多寡,就是後勤補給的保命糧草,「能撐多久,能搞多大,全憑本事!」

他提醒,梅雨鋒面雖對蓄水有幫助,但同時也是災害多發期,特別是地勢起伏劇烈的南部與東部山區,一旦累積降雨超標,恐釀成坡地災害,呼籲地方政府與居民預作準備。

在用水需求壓力不減之下,民眾普遍關心梅雨是否能如期到來。林得恩從科學統計與氣象動態的角度分析,提醒社會各界不要輕忽每一波鋒面的結構變化,並持續關注氣象單位的最新預測與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