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大規模的反攻行動,已經向前推進了約 6.4 公里,取得了快速進展,並攻克了頓涅茨克扎波羅熱的幾個定居點。烏克蘭雖投入多數軍備,還沒有把最精銳的部隊投入到戰鬥當中。但自烏軍反攻以來,俄軍損失了約 7,000 人和數百套重型武器系統。

據美國軍事媒體網站 《1945》報導,雖然俄軍整體上處於防禦態勢,但在局部地區也展開了反擊,以收復失地。俄軍依靠雷區、戰術無人機、大砲和據點的組合擊退瘋狂進攻的烏軍。 儘管俄軍根據合理的作戰計劃進行了巧妙的戰鬥部署,但隨著傷亡人數的增加,前線的俄軍能否在烏軍機械化部隊的攻擊下存活,也是個問題。

《1945》指出,自烏軍在頓巴斯和烏克蘭南部發動反攻以來,俄軍損失了約 7,000 人和數百套重型武器系統。與烏軍瘋狂「抓壯丁」式徵兵相比,俄軍的動員顯得比較含蓄,因此俄軍的人手始終不足。這迫使俄國防部採取孤注一擲的措施,想讓所有在烏克蘭作戰的志願兵團和私人武裝服從俄軍的指揮,然而,這遭到了瓦格納軍團首腦普里戈津的反對,在這種關鍵時刻出現這種情況,實屬不應該,反而會對烏軍有利。

繼赫爾松和哈爾科夫後,俄烏雙方主要的戰鬥區域都集中在巴赫穆特市周圍,而其它前線的戰鬥則基本處於停滯狀態,直到這次的反攻才打破了整條戰線的僵局。目前看來,巴赫穆特更像是雙方制定的一場拖延戰役,烏軍想把俄軍拖在這裡,然後準備大規模反攻行動,而俄軍也提前預判了烏軍的反攻計劃,試圖把烏軍耗在巴赫穆特,以便於在整條前線上打造更堅固的防線。

烏軍自走砲轟襲遠方敵軍。 圖 : 翻攝自騰訊網/鐵血戰史

在烏軍反攻之前,俄軍建立了一條 800 公里長的防線,以此應對烏克蘭的進攻。在扎波羅熱方向,俄軍建造了大致 3 道防線,而在頓涅茨克方向,俄軍的野戰防禦工事之間距離則比較近,僅有 5 公里,從這方面也能看出來頓涅茨克相對來說是防禦的重點。

這些所有的防線以奧爾欣卡、頓涅茨克、馬基伊夫卡和霍爾利夫卡市為中心,幾乎每處防禦陣地都建有多種類型的反車輛障礙、步兵戰壕,以及為大砲和戰車準備的射擊陣地等,在陣地前方還佈置有雷區,各種障礙能夠限制烏軍進攻的陣型,以便於俄軍砲火更好地進行打擊。

另一邊,烏軍先對俄軍陣地發起了試探性進攻,以測試俄軍的防禦能力。 烏軍第 37 海軍陸戰隊旅對頓涅茨克前線的定居點,頓涅茨克州一處農村區 (Novodonetske ) 進行了緩慢但持續的進攻行動。 在沒有坦克開路的情況下,第 37 旅主要使用大砲轟擊駐守在這裡的頓涅茨克民兵的東方營,在敵軍被迫撤退後,第 37 旅又通過裝甲運兵車迅速將海軍陸戰隊士兵運到前線,並前進到俄軍無法承受的距離。

烏軍反攻的機械化旅坦克車隊。 圖 : 翻攝自軍機圖

據報導,為了提高進攻效率,西方提供給了烏軍包括夜視儀在內的各種夜戰裝備,期望能夠在夜間的進攻中為烏軍帶來戰術優勢。 而烏軍的反攻則被比作「諾曼第登陸」,被視為整個俄烏衝突的關鍵時刻,如果反攻達到預期目標,那麼俄軍可能會徹底陷入被動,同時還會鼓勵西方繼續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

俄軍在炮兵和空中火力上仍然佔據優勢,並且打造了更合理更完善的防禦工事,因此俄軍的戰線總體還是比較穩固的,一旦俄軍適應烏軍的進攻節奏,只要不出現大的失誤,烏軍要想完全突破俄軍陣地還是比較難的。

自烏克蘭開始反攻行動後,俄軍累計損失7000人   圖:翻攝自騰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