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SCMP)5月23日報導,由中國兵工協會和山西「中北大學」一起創辦的《測試技術學報》雜誌,發表了一篇「仿真」對戰美國最新「福特級」(Gerald R. Ford-class)核動力航空母艦「福特號(CVN-78)」率領的戰鬥群演習報告。結論是中國解放軍火箭部隊可以在條件設限的情況下精準打擊美國航艦,用24枚高超反艦導彈平均擊沉5.6艘美艦,達到基本保證可靠擊沉整個「福特號」航艦戰鬥群的目的。但這是「半夜吹口哨--壯膽」?還是「老王賣瓜--自賣自誇」?有必要思考、想一下。
這個由「中北大學」兵器工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曹紅松教授領導的團隊,做了「20輪」仿真模擬推演。假設美軍「福特號」航空母艦率領1艘「提康德羅加級」(Ticonderoga-class)巡洋艦「聖哈辛托號(CG-56)」、4艘「勃克級」(Arleigh Burke class)驅逐艦Flight ⅡA構型艦,組成航艦戰鬥群對中國發起攻擊。並假設整個戰鬥群攜有包括主要設計用於反彈道飛彈、據稱能攔截高超音速導彈的RIM-161標準三型飛彈(RIM-161 Standard Missile 3,簡稱SM-3飛彈)等共264枚防空導彈,同時美軍艦群具備電子戰及電子干擾能力。
美國海軍試射RIM-161標準三型飛彈(RIM-161 Standard Missile 3,簡稱SM-3飛彈)。 圖:翻攝US NAVY報導中稱,「仿真」模擬中假定解放軍只有海上偵蒐,沒有衛星,只有數量有限的地對艦高超音速導彈;並設定地對艦高超音速導彈基地從內蒙戈壁到華中和華南,擁有「A類」射程2000公里、「B類」射程4000至5000公里,兩種攻艦導彈。雖未直接點出型號,但就解放軍現行曝光彈種推測,前者應為「東風-21D」反艦彈道飛彈、「東風-17」高超音速彈道飛彈,後者則為「東風-26」中程彈道飛彈。
所謂的「仿真」模擬,假設解放軍第一波射出8枚「A類」導彈,吸引美艦防空導彈密集攔截,從中消耗大部分SM-3飛彈。接著4枚「B類」瞄準「福特號」、4枚攻擊「勃克級」驅逐艦,再以2枚「A類」對準「聖哈辛托號」。截至此,模擬估算美軍「勃克級」艦因較強電戰能力可能倖存。及時評估戰果後,火箭軍發射第三波6枚「A類」導彈攻擊還具有行動能力美艦。總計16枚「A類」、8枚「B類」導彈,在「20輪」推演中平均擊沉5.6艘美艦。中媒「炫耀」稱:基本上整個「福特號」航艦戰鬥群「統統擊沉了」;戰區還有中國艦隊、潛艦艇、轟炸機,都可以「臨門一腳」,確保全殲。
2015年中國閱兵中展示的東風-21D彈道飛彈。 圖 : 翻攝自觀察者網。中媒自吹自擂的重點放在「只有海上偵蒐,沒有衛星」部份,坦承中國還沒有足夠的衛星,但辯解認為:戰時軌道相對固定的衛星是否會被首先擊落也難說,所以需假設不依賴衛星的指揮、管制、通信、資訊、情報、監視和偵察(C4ISR)。並稱「這不是網文,沒有必要胡編亂造」,但對於數據精確度也僅僅一句「無從核實」帶過,就說「大方向是可信的」。但整體來說,模擬假設似乎非常「限縮」,包括中國只用了岸基反艦導彈,空載、艦射、潛射型都沒有「加入戰局」;而美軍就單一的戰鬥群,未討論艦載機反擊能力,日、韓可能伸出援手,以及常態在西太平洋的複數配置航艦戰鬥群及水下攻擊型潛艦的「源頭打擊」能力。
從「仿真」模擬中假定第一波8枚「A類」導彈攻擊來看,美艦位置應在沖繩東方500公里左右位置,是不是只會消耗美艦攜行的防空導彈?或者應該考慮日本在其所謂西南諸島佈放的MIM-104愛國者飛彈(MIM-104 Patriot)?而依美艦常態運作模式觀察,所稱攻擊位置是平日活動區域,所以是突襲?猝然發起攻擊?未宣而戰?再以公布數據稱第一波飛彈目的在消耗艦群防空飛彈,第二波以後的16枚才是主要擊沉美艦的飛彈,平均戰果5.6艦,換句話說,平均2.8枚飛彈才能擊沉1艦,再將對大型航艦的「破壞力」加計進去,等於單一巡洋艦、驅逐艦必須動用到2枚飛彈,精準度是不是真有那麼高?再來,反艦飛彈的難度在於船艦本身不是固定目標是會移動的,若以飛行速度6馬赫的飛彈來推估,攻擊1000公里外航艦目標,飛彈需飛行約6分鐘才會到達目標位置,而就算航艦以20節速度,即每秒10公尺的速度移動,6分鐘將移動3.7公里,飛彈是不是會再轉彎,尋找3.7公里外的目標?筆者不是飛彈專家,想破頭想不明白,或許有待專家解疑。
中國的東風-17型導彈(DF-17),被外界認為是超高音速導彈。 圖:翻攝自央視(資料照)由筆者上述的「皮毛」質疑,這個所謂的仿真模擬推演,事實上不具備實際需要擔心的可能,但是不是就可以完全忽視不見呢?筆者也不這麼認為!戰爭不只是毀滅有生力量、毀壞設施設備而已,更大的一部份在考驗「承受能力」,就像筆者前面說的,美國不是只有一個航艦戰鬥群,美國還有日本、韓國、澳洲等盟邦、盟友,所以能夠承受一定的損傷後還能「慘勝」。而反向推論,美國眾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4月中旬舉行台海兵棋推演,稱美軍將擊沉解放軍80艘軍艦,但將有8萬名解放軍登陸台灣,各界報導中沒有提到最後勝負問題,但相對證明解放軍「承受能力」大於台灣,在某時間點上還大於台美聯軍。接下來的問題是積極武裝台灣、解決積壓的軍售交付、拜登政府以「總統撥款權」(Presidential Drawdown Authority,PDA)供應台灣價值5億美元軍備等措施能增加多少「承受能力」?或許國防部長邱國正25日在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前受訪時提到的「應儘量避免戰爭,一旦開打真的很慘」,值得全台深思。至於部份激進人士譏嘲「沒看過醫生跟病人說叫他儘量不要生病的」的風涼話,或許只是你的「承受能力」比一般人好,但不代表全台灣都像你一樣。從2300萬人平均的「承受能力」來看,筆者敢妄言:備戰和避戰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