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社會的特色
近代社會的形成,源於西方的啟蒙運動,此運動最重大的特徵在於質疑天主教的神話權威,以及批判君王絕對權力的合法性。最早發起此政治宗教革命的事件,就是發生在英國的清教徒政變,在革命怒潮激憤下砍下英國皇帝的頭盧。其政權最後被保守的貴族及皇室推翻。在英格蘭被鎮壓的清教徒,大部分移民到北美,並於 1776 年發起殖民地獨立運動。其風潮回傳到歐洲的法國,並於 1789年 爆發激烈的法國大革命。
爾後英國於18世紀興起工業革命,從此催生出資本家階級,以及由農村到都市的工人無產階級。在早期的工廠生產環境非常惡劣,加上景氣循環之波動,常廹使資本家壓低工資以節省成本,此舉讓城市的工人處於生死存亡之邊緣。馬克期因感受到工人階級的不幸,奮筆寫下 「政治經濟的批判」,預告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來臨,並號召「工人無祖國」的國際性鬥爭,這種社會主義運動的革命份子,一開始都群集在西歐社會活動,但 隨著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體制內的社會主義份子全倒向自己的袓國,第二國際的組織完全瓦解。
在大戰激烈1917年,德軍的參謀本部,為化解東西方戰場壓力,暗中支持列寧主導的布爾什維克激進份子,送出大量經費並浱專車送列寧回俄國領導革命,至當年10月,無產階級革命在俄國正式宣告成功,新政權隨之組織「第三國際」推動世界革命。
所以近代社會正經歷英國的清教徒的宗教改革、美國的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俄國大革命、及最核心的英國工業革命的大洗禮。整部近代史,都圍繞在這些課題上打轉。這種全球史視野,完全取代傳統帝王的統治史,這是末來全球人類無法忽視的大課題。穆斯林帝國、印度文明、及中華帝國,都因此先後遭到無情的衝擊,而引發改革及革命的社會大動蕩。
政治體制的大變革
1776年,美國獨立運動成功後,因為當時歐洲仍處於君主政體中,所以美國菁英們就以啟蒙運動先賢所提的三權分立為架構,來建立中央政府體制,所以歐洲的皇帝就改成由民選的總統來替代,使之行使行政權,而參眾兩議院執行立法權與監督權,最後是以陪審團制為主,來行使司法權。因為美國遠離歐洲,歐洲各大國並不太在意美國有何大事發生。但是17 8 9年的法國大革命,卻震驚了歐洲各國的君主及貴族。革命後的法國政府,最早為雅克賓黨人把持,但不久即演變成國民議會集權暴政,即在緊急狀態下,雅克賓黨人壟斷軍事、行政、立法、及司法權,一個決議就令貴族(可能原先支持革命的進步派)及革命同志上斷頭台。因恐慌法國的革命浪潮湧向全歐洲,各君主制國家以恢復波旁王朝國王權位的名義,聯合各國軍隊集結在邊界欲入侵法國。此大戰危機,就催生出軍事天才拿破崙的橫空出世,拿破崙帶領法國國民兵打敗歐洲各強國,並將自由、平等、博愛的進步理念,隨著軍事活動散佈到各國,由此歐洲社會的傳統結構陷入崩解與重整的危機。這種價值觀擴散就是近代「普世價值」的起源,日後更擴散到全球,成為各殖民地爭取獨立運動之理想與訴求。
法國的近代政府 由第一共和到法蘭西第一帝國
法國大革命後,拿破崙因為戰功而成為武裝部隊統帥,因對外戰爭勝利激起法國上上下下的民族榮譽感,此時的法國可說是完成路易十四太陽王的美夢,文化自由開放,軍力領先全歐洲。1 7 9 9年,拿破發動霧月政變推翻國民議會,自封為「第一執政」,並將所有大革命的理想*整為「拿破崙法典」,此民法條文,成為歐洲日後政治改革最佳的參考典範。1804年拿破崙正式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結束第一共和的體制。從此法國和所有歐洲君主王國戰爭,從18 0 3年打到1811年,拿破崙的軍隊橫掃歐洲一次次的「反法聯盟」軍,法國的彊域西起西班牙,東到波蘭和俄國邊界。其並發佈歐陸封鎖令,阻絕英國海軍的勢力踏上歐洲陸地。1812年拿破崙自信滿滿地集結 65 萬歐洲聯軍向東攻入俄國,俄國採取「堅壁清野」的戰略,軍隊全部向東部後撤,法軍順利地攻入莫斯科。爾後冬天來臨了,法軍的補給綫被俄軍切斷,拿破崙匆忙逃回巴㴝,法軍一路撤退俄軍沿路追擊在後,等戰爭初步結束,法軍死傷 45 萬人,而俄軍傷亡63萬人。從此拿破崙戰而不敗的神話被打破了。日後拿破崙雖不斷領軍以寡擊眾打敗反法同盟軍,但大勢已去。最後在1815年的滑鐵盧戰役中敗給第七次「反法聯盟」大軍,法蘭西第一帝國瓦解跨台。因為拿破崙介入法國大革命的政潮中,使得共和浱、拿破崙皇室、及波旁王朝貴冑,這三大權力集團日後不斷交替出現在法國政壇上。
由波旁王朝復辟到第二共和
因拿破崙戰敗,由英普聯軍護送路易十八回巴黎出任國王,復辟波旁王朝。路易十八本人非常開放,在其任上,重用開明浱的人士出掌政府要職,社會自由且經濟發達。其政府採用「君主立憲」制, 國王擁有行政權及法案動議權,兩院制議會擁有審議及質詢權。其制度已很接近美國的中央政府體制。甚至後來的德意志帝國及維新後之日本帝國,也是採用類似的體制,康有為和梁啟超之維新黨人,也是說服光緒皇帝採用此制度,來癈除絕對君權制。但到路易十八晚年,奧匈帝國的「神聖同盟」不斷施壓,要求法國恢復天主教之權威及絕對君權制。18 24年,路易十八的弟弟查理十世登位,全部癈除其哥哥在任時實行的開放政策,重回天主教的絕對君權制。這種政治體制的倒退,引起法國市民及農民的反抗,到1830 年引發七月革命。奧爾良公爵被議會推舉為新皇帝,名號為路易.菲利普。其上位後採用中間路綫,來平橫衡右邊的絕對君權者及左邊激進者的共和主義份子(包括底層的社會主義革命浱成員)。奧爾良王朝初期社會發展興盛,各方利益均被照顧到。路易.菲利普國王主政時,甚至聘請法國大學者基佐出任首相,基佐推出一大堆放任資本家擴張市場的大法案,但在全球景氣循環下,法國的中下階層陷入極端惡劣的失業及生活困境。1848年,巴黎的市民、青年、及各領域的勞工聯合起來發起暴動,而法國軍隊又袖手旁觀,導致政府無法運作,國王先撤掉基佐首相職位,但推出新首相又不孚人望,其黯然喪氣而自動退位,逃到英國避開風暴。波旁王朝的復辟,雖然有開明的國王主政,但仍無法處理複雜的社會予盾。
國王退位後,議會即主導政府的運作,臨時政府,推出建立許多國家工廠來收納失業勞工。制憲會議選舉後,溫和派取得重大勝利,被授命的執行委員會下令解散無生產效益的國家工廠,此舉引來所有工人的反抗暴動,執委會命令卡芬雅克將軍無情鎮壓工人暴動,事後卡芬雅克將軍被任命為共和國的行政首腦。1848年11月,制憲會議頒佈新憲法,在其中議會及總統均由全國男性公民選舉產生,總統有行政權而議會有立法權,兩者相互制衡。1848月12月10日舉行總統大選,出乎眾人意外,拿破崙三世(拿破崙的侄子及繼*人)當選為總統。但1849年5月舉行的議會選舉卻由保守天主教人士贏得多數,故總統和議會間的衝突即不斷上演。
由法蘭西第二帝國到第三共和
因為第二共和憲法規定總統不得連任,拿破崙三世一直要求議會修改憲法,但議會堅持立場不願修改憲法。1851年12月拿破崙三世發動政變,宣佈解散議會,並於1852年自封為皇帝,其帝國史稱「法蘭西第二帝國」。第二共和政府在動蕩中只維持四年,即宣告結束。法國人此時全沉浸在拿破崙帝國的昔日榮光中。
拿破崙三世在內政上採用君主立憲之開明政策,延續前述波旁王朝復辟所採取的妥協方案,社會及經濟發展蒸蒸日上。但在對外政策上卻失誤連連,由此引發蘭西第二帝國的重大危機。拿破崙三世本身不是軍事專家,在政治判斷上也遠不及老謀深算的英國政客,更不如普魯士的首相俾斯麥。在其二十幾年的任期中,最得意的是海外殖民地的大量擴張,使法國在海外勢力範圍僅次於英國,排名世界第二。因為奧地利帝國一直是處理拿破崙戰爭後,「維也納條約」的守護者,此條約處處在防範法國再次成為歐陸軍事強國。為抵制奧地利帝國,打破歐陸的均勢,拿破崙三世不斷鼓勵普魯土的統一運動,所以普丹戰爭及普奧戰爭時,法國均以看好戲的立場在看奧地利帝國的笑話。當普魯士聯邦成形時,拿破崙三世卻主動攻擊普魯士聯邦,但此時普魯士的軍隊在鐵路、槍械、及大砲上,已整合出整套的聯合作戰方案。法軍在幾次大戰役中均以失敗告終,甚至連拿破崙三世也被德軍俘虜。1870年普法戰爭結束,也終結了法蘭西第二帝國。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一世風光地在法國凡爾賽宮舉行登基儀式。第三共和在戰敗情緒下冉冉成立。德意志帝國現已成歐陸第一強權。而英國也調整戰略,在歐陸聯合法國對抗德國。
法國第三共和於1875年推出新憲法,選舉總統領導國家,並選出參議院與眾議院主導立法權。從1871年到1940年,第三共和延續七十年的歲月。雖然早期仍有人想恢復君主立憲制,但從1880年起,法國公民已徹底拋棄皇帝制,而走向完全共和國的政治體制,這在當時世界是除了美國之外,最先進的現代共和國。從1789年算起,法國足足花了近百年的時間,才完全克服君主制度的復辟勢力。
由第四共和到第五共和
第三共和於二戰中,因德國佔領而消滅,到戰後的第四共和乃*續第三共的大部分體制,但將總統權力限縮,增加國民議會的權力範圍。因責任內閣組成面臨多黨競爭而極不穩定,在12年中出現24個內閣。1958年北非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爆發獨立戰爭,法軍攻克「阿耳及爾」首府,並宣稱若非戴高樂出任總統就會持續佔領政策。法國政府在此壓力下,敦請戴高樂上任總統,戴高樂在隔年提出新憲法,經全民公投通過,在此憲法中擴增總統職權,即主掌國防外交,而內閣則由國會多數浱組成,負責國內政務,由此第四共和結束,進入現在第五共和的雙首長制。
法國近代史的啟示
法國的經驗,日後在全球各國都在重復上演。如法國的拿破崙將軍掌握革命成果。而中國辛亥革命後的袁世凱和蔣介石的崛起正是最好的代表。當年的俄共革命中,列寧等人特別防範軍事強人的奪權,第三國際和中共的來往書信中,均大量提到對蔣介石是否會如拿破崙一樣的成為軍事強人。而當今第三世界的大量新興國家,無不被軍事政變所困擾。
法國的另一特色,就是其主要信仰是羅馬天主教,不論是波旁王朝或法蘭西帝國,均引用天主教的保守立場來維護「君權神授」的模式,來強化國王的正當性。這造成外國教會及政府可以借宗教的名義來扶持王朝的復辟,使得共和的精神和理想,須經歴百年的戰爭與衝突才能慢慢實現。另一方面天主教會也是東歐在二戰後,卻能維繫異議份子對抗共產黨政權的堡疊。今日穆斯林國家,能抵抗共產主義或自由主義國家的入侵,正是其信仰的正當性是最大的源頭。這些因素對我們思考,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政治體制及其演進的曲曲折折,一定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作者/黃吉川(超級電腦專家,已發表突破美中超級電腦瓶頸之重要成果、成大講座教授)
曾任成大教務長、研發長、現任為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講座教授,研發超級電腦「漢星一號」,曾多次獲得研究傑出獎,並投入時政與文學創作,為前民進黨秘書長張俊宏主編的《到執政之路:「地方包圍中央」的理論與實際》共同作者,筆名「江夏」,創作詩集著有《啟程》、《我們》。
學歷:羅東成功國小、東光國中,宜蘭高中。成功大學機械系、碩士丶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