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王朝的歴史教訓
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民族大遷移時期,莫過於西晉末年的五胡亂華年代。從東晉橫跨宋、齊、梁、陳五個王朝,即從西元 3 1 7 年到 5 8 9 年,共 2 7 2 年中,是南北分裂動蕩的時代。那時北方淪為游牧民族的混亂戰場,而相對安定的南方,則由北方南下的封建貴族所掌握。東晉政權在北方晉王朝崩毀中,怱忙間在建康(今南京)建立起南方王朝,山東的瑯琊王司馬睿逃難而下,被各大家族擁戴為新皇帝。這些封建貴族有王(王導、王敦、王羲之)、謝(謝安、謝玄、謝靈運)、蕭(蕭道成丶 蕭衍先祖)、袁(袁宏)。
東晉初年王敦以其在西晉時的聲名與軍力,替司馬睿平定南方反司馬睿勢力,之後因功高震主,引起雙方的猜忌,導至王敦起兵造反,雖然已攻入建康,但各大家族並不支持王敦,其最後病死於簒位軍旅途中。因王導的心向司馬家,故王敦武力集團雖被消滅,但王氏家族仍安然無恙。
第二位挑戰東晉皇帝權威的就是出身江准間的桓溫,當初在江淮間流落的人民,因長期和北方胡人對戰,所以戰鬥力比較強大。因為他們心懐故土之情非常濃厚,所以常常想利用東晉王朝的資源北伐胡族政權,這些人以祖逖、劉昆等人最有眾人所知。但東晉王朝並不想積極北伐,只想將江准之地當成其和北方胡族王朝間的緩衝地帶。但在廟堂議政上,北伐收復晉朝故土,一直是東晉王朝號召軍民團結的統戰口號。在戰略設想上,江准區域和建康江南兩地間存在極大的予盾。執掌軍權的桓溫曾三次北伐,但成效不彰,只短暫收復洛陽最有代表性。後其即將武力反轉向南京,進行簒位之活動,但各大家族仍支持司馬氏,終歸兵敗消逝。
西元382年,前秦苻堅重用漢人王猛之策,統一北方胡人帝國。在此之前幾年,東晉宰相謝安已預知,若不提早準備,東晉可能面臨立國以來最大的北方危機,此時東晉在外敵壓境下,團結一致不再內鬥。西元 3 7 7 年,謝安任命其姪謝玄出鎮長江北岸京口,集訓「北府軍」,在江准間的知名武將全投靠在其麾下。之後北府軍轉戰江准間,抵抗前秦的武力侵犯,雙方各有勝負。西元383年,前秦出兵 87 萬人,南向欲征服東晉王朝,此即著名的淝水之戰。北府軍以 8 萬精兵擊敗苻堅大軍,北府軍一戰成名,亦成為東晉王朝中後期最重要的武裝力量。
桓溫的兒子桓玄,在淝水之戰後,啟兵佔領南京,西元403年桓玄癈掉晉安帝,建國號「楚」。但在北府軍中,出身安徽地區卑微階層的劉裕,發起義軍擊跨楚國在建康城的守軍,恢復晉室王脤。劉裕日後三次北伐,戰戰皆捷,甚至收復長安洛陽,其兵威所到之處,胡人諸國無不膽顫心驚。但其心志仍在東晉王位,終於放棄北方佔領地,回建康守護南方政權,並於西元420 年,在晉恭帝請求禪讓下,建立宋王朝,東晉立國 107 年後而滅亡。
宋、齊丶梁丶陳四個南方朝代的歴史教訓
劉宋立國時國力強盛,北以黃河為界和北魏對峙,南到廣東福建,疆域非常廣大,此時北府軍的勢力已轉換成劉宋官方軍隊。到其第二任皇帝宋文帝時,文治武功都很興盛,在北方壓制北魏,國內社會經濟繁榮,史稱「元嘉之治」。但宋文帝過逝後,繼*人衝突事件不斷發生,國勢日衰。大將軍蕭道成,借助江淮地區「晚渡武人」的支持而軍威日盛,替劉宋王朝南征北戰,西元 479 年,其即篡「宋」立國為「齊」,從此肅姓大族掌握南朝軍政大權八十餘年。
梁武帝肅衍本就是齊王朝封建貴族成員,在繼承人鬥爭中執掌軍權,並於西元 5 0 2 年,篡「齊」立梁。梁武帝在位48年,是東晉及南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也是南下貴族集團文武雙全的奇才,在其任內儒、道、佛的文化融合達到最高峰。尤其大力推廣「佛教信仰」,自己導演三次出家還俗的帝王事業,並以宗教領袖之身份,下令佛教徒不殺生不吃肉之戒律。這和北魏孝武帝執行漢化運動尊崇儒家儀軌,在當時南北朝互爭意識形態宣傳上,形成強裂的對比。梁武帝手下有一位生於江蘇的猛將陳慶之,其領兵做戰幾乎戰無不克,使南梁的勢力範圍越過淮河直逼黃河。其甚至於介入北魏的繼*人之爭,雖然以兵力不濟而功敗垂成。但只要其在,北方胡人勢力就不敢南侵。西元 536 年,東魏(北魏已分裂為 東西魏兩王朝)遣候景南下征討,陳慶之於淮水流域擊潰候景大軍,在大雪紛飛中候景丟兵棄曱向北逃竄。正是這位候景在陳慶之死後,先投降梁朝,後因和梁武帝相互猜忌,憤而起兵攻入建康,將南朝二百多年累積的漢文化典章破壞殆盡。
侯景仍出生於中國北部朔方的胡人,在北魏後期,因陷入各方軍事強人混戰中,所以叛服無常。東魏王朝任命其負責黃河以南的軍務十幾年。東魏大丞相高歡在世時,因要和西魏宇文泰對抗,所以還能制服善用候景的軍事才能,等到高歡一死,繼任的高澄對其猜疑心大增。候景又瞧不起高澄,其原想投靠宇文泰,但宇文泰不信任其忠誠度而不接納他,此時候景進退失據,就於西元547年,率部投降梁武帝。 梁武帝認為候景可幫助其制服北方王朝,封其為河南王,掌管黃河以南軍務。東魏浱大將討伐候景,梁武帝浱其侄子蕭淵明出兵協防候景,結果蕭淵明兵敗被俘。後來東魏提出和解談判,梁武帝浱使節去了解東魏的意圖,這卻引來候景的驚恐,所以假冒高澄文筆寫信給梁武帝,建議以蕭淵明交換候景。梁武帝不察偽使,竟回覆「貞陽(蕭淵明封號貞陽候)旦至,候景夕反」。候景認為沒有其他生路了,所以起兵造反一路南下,並於西元 549年攻破建康城,大肆燒殺虜掠,尤其王、謝等大族被全部屠滅,南朝累積兩百年的貴族文化完全消逝無縱。陳霸先於 552 年率兵攻破候景在石頭城的守軍,並於 557年代梁建立陳朝。但因候景的破壞遺禍太深,長江以北及西邊巴蜀以東的土地同時喪失,陳朝的綜合國力已無法抗拒北方統一後的隋朝,最後於589年為隋朝所吞滅。
台灣軍事史的反思 以史為鑑的啟示
為何歷史學家,會把魏晉南北朝劃為同一歴史區塊,一方面是標示中國漢朝之後的大分裂時期,另一面則是改朝換代,流行 襌讓制度,而非直接武裝鼎革模式。這在中國古代堯舜禹傳說中的政權轉移神話,活生生地在這大變動時代中,一幕幕上演。另就是中國王朝的擴張,一向是由西向東及由北向南,尤其是由北向南的擴張,通常是由落敗的王朝貴族,在向南逃跑時,不斷侵入原百越族群的南方土地,爾後統一王朝就將南移政權的土地納入領土。某方面,這也是在預告台灣由鄭成功之東寧王朝到清王朝,及中華民國播遷台灣,而接續中華人民共和國想併吞台灣的歷史模式。 如果沒有西方海上殖民帝國的興起,以及日本明治維新開啟的海上強權的介入,台灣就很難廻避這中國歷史的統一模式。想當年蔣介石幾乎無時無刻都在大喊反攻大陸,這和南朝各朝代皇帝天天想北伐一様,最終都得面臨自己流亡安身之土地,能否守的住的大難題。當年國學大師陳寅恪,隨軍機撤退到廣州,就因其自己就是魏晉南北朝史的專家,其已看透南下政權難有大作為的宿命,所以就留在廣州不到台灣,但一失足成千古憤,現代史本就有其想像不到的地方。
台灣缺乏戰略要道及緩衝區之思想
當年南北朝對峙時,其戰略緩衝地,就是黃河以南長江以北那一大片土地。通常雙方都在淮河一帶形成五五波的平衡,才能各自發展順利。以今日中國台灣的對峙,正是台灣海峽,誰能掌握台灣海峽,就逵到幾乎進可攻退可守的境界。末來台灣若強大到能控制台灣海峽,並將福建納入緩衝區,則台灣就有機會安養生息。相反地,若台灣海峽落入中國掌握,則中國就可以決定何時入侵台灣,更進一步,若台灣的四邊海域被中國掌握,那命運就很悲慘了。沒有這種地緣政治上的覺醒,就無法成為這塊土地上真正的主人。縱使中國佔領台灣,其面臨的問題也差不多,畢竟這島嶼的地理情境,和中國其他省份是大大的不同。
蔣介石在1949年帶領軍隊和平民近二百萬人渡海來台,當時其演講開頭都是「全國軍民同胞們」,在其總統任內,軍隊的總人數在 50 萬人以上。因為其自身為陸軍出身,總以為美軍幫他運輸部隊上岸,他就能反攻大陸。以中共今日的軍事力列名全球第二,想要渡海攻台都困難重重,可見當年其夢想多麼天真,這種大陸軍主義令台灣的海空軍建置,一直無法進行本質性的提昇。1950年代起美國為協防台灣,就定期讓第七艦隊通過台灣海峽,由此軍事力量展現,才有今日海峽中綫的默契出現。但七十餘年來,台灣的軍事戰略不論是進攻型或防守型,都沒有將台灣海峽設定為重中之重的戰略重心區。進攻型只想登陸靠陸軍打戰,防守型只設想等共軍上岸,再來打本土保衛戰,衡之以南北朝時雙方的戰略思想,都是將黃河以南長江以北,做為戰略緩衝區,以史為鑑,我們是遠遠輸給南北朝的軍事專家。美國軍方最近曾有發言,說中台開戰,美軍只要將解放軍軍艦全部擊沉就好了,算是講到重點了。當年林爽文起義,打敗台灣清軍,更打敗福建援軍,但鹿港和府城一直無法攻下。所以清朝亁隆皇帝就可今在川陝作戰的福康安,由福建渡海在鹿港上岸,然後南北夾擊林爽文的雜牌軍,台灣海峽及鹿港幾乎不在林爽文的戰術視野中。
軍隊組織的封閉性與壟斷性
從東晉及南朝歷史來看,一個政權的確立,就在其軍事力量能夠保家護民,而非更祟高的政治理念。漢人貴族由北方移到南方,還有享有各種優勢政經地位,正在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從東晉到後梁時期,其偉大的軍事家全是北方來的貴族或平民,直到後梁的陳慶之及陳霸先,才是真正南方平民出身將領。那麼南方真的沒有土著的武裝集團嗎?當然有,如東晉末年的盧循孫恩集團的起義,就是南方本土的反抗活動,但都被東晉的劉裕平定下來。因為軍事學是一門非常複雜的專業知識,沒有國家資源的專業培養,很難成為一支勁旅。
前些日子有些台灣的高階軍事將領,退休後跑到對岸去附和中共的統戰宣傳,這引來台灣民眾的反感,但此風氣並未斷絕。而退將中只有于北辰一人出來導正風氣,其餘的退將,想死命保護台灣或仍堅持反攻大陸的人數恐怕不多。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台灣人普遍不想當兵,而眷村文化全是外省軍人後代的記憶。這幾乎是東晉、宋、齊、梁等四個朝代的翻版。可見軍隊的族裔性格非常強烈,蔣介石在中國就不斷加強其嫡系部隊的軍事力量,並極力消滅其他各軍閥的部隊。到台灣後,孫立人將軍因非黃埔系出身,就以匪諜兵變案為由軟禁數十年,白崇鿋將軍因出身柱系,即長期被特務監視。所以台灣人縱使想參軍,也很難有晉升的機會,軍隊的中上級幹部全是外省人的天下。軍民之間很難有真正的情感交流,都各自在同溫層中取暖。所謂命運共同體,各自有不同的想像。如果沒有美軍和中華民國軍隊長期合作的情誼和牽制,其後果真不堪想像。蔣家軍或國民黨黨軍長期佔領高位,而心不在台灣,他們在任時僅守份際,退休後就天馬行空了。在自由選舉中,他們仍在為不存在的中國而戰。這種民間和軍隊相疏離的困境,要多久才能解決,什麼時候我們看到著軍裝的軍人上飛機,會全體鼓掌歡呼致敬?不知道,但不知軍,難以立國,這是全體台灣人無法迴避的大問題!
作者/黃吉川(超級電腦專家,已發表突破美中超級電腦瓶頸之重要成果、成大講座教授)
曾任成大教務長、研發長、現任為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講座教授,研發超級電腦「漢星一號」,曾多次獲得研究傑出獎,並投入時政與文學創作,為前民進黨秘書長張俊宏主編的《到執政之路:「地方包圍中央」的理論與實際》共同作者,筆名「江夏」,創作詩集著有《啟程》、《我們》。
學歷:羅東成功國小、東光國中,宜蘭高中。成功大學機械系、碩士丶博士